唐盛唐衰 4 龙游浅水pdf

图书网 2018年8月14日20:41:09
评论
2.2K

驰骋古今,畅游庙堂江湖;剖析人性,再观盛衰之道。帝王将相,前车之鉴;此书如镜,映人功过。兴对亡,盛对衰,古往对今来。荒淫对勤政,酷法对仁怀。定六合,平四海,隋殁对唐开。明镜太宗喜,弄獐明皇爱。安史之乱社稷忧,黄巢起义江山坏。盛衰循环如春秋之交替,兴亡轮转似日月之瓜代。

这盛衰的道理看似浅显,人们却不断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周武王在牧野逼纣王自焚,继承尧舜禹汤的优良传统建立盛世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烽烟四起,各路诸侯拥兵自重,战事不断,民不聊生;嬴政灭六国,天下一统,却被一个小小的亭长夺了江山;杨坚的出现完成南北统一,中华帝国再次进入盛世,但他死后十几年间,家底儿就被儿子败得精光;老李家从老杨家手中接过传国玉玺,缔造了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即使是这样的盛世仍然逃不出盛极而衰的命运……

成败谁人定?盛衰岂无凭?吹散厚厚的尘埃,展开讲述盛衰兴亡的历史长卷,让我们回到一千五百年前,尽量擦掉成功者撰写历史时对自己的粉饰和对失败者的抹黑,还原真实的风流人物,细细体会其中的盛衰之道。古月,当代颇具代表性的新历史作家,耗时五年,终于完成了五卷本“唐盛唐衰”系列,全书百万余字,堪称巨著,完整再现了三百年大唐帝国气势磅礴的恢宏传奇。

唐盛唐衰 4 龙游浅水 内容简介

安禄山带领数十万虎豹豺狼直下中原,中华大地顿时沸腾起来,首先面对兵锋的河北地区几乎只有颜杲卿和颜真卿兄弟带着几个将领坚守,不过安禄山的好日子没过几天便陷入困境,令所有人想不到的是让安禄山摆脱困境的人竟然是他的仇敌——杨国忠!

奸臣作梗,使得大唐蒙难、皇帝蒙羞,李隆基惶惶如丧家犬般逃出京城长安,在马嵬驿留下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经过七年多的“抗战”,“安史之乱”终于平息,但它带来的影响是空前的,可以说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对后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产生巨大影响,史学家司马光是这样评价的:“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除了司马光的评价,杜甫也写了催人泪下的诗——《无家别》!(诗文内容请翻看正文。)

“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由盛转衰,并且又出现新的两大难题——藩镇割据、外敌入侵。资质平庸的代宗李豫性格懦弱,用人又频频失误,宰相竟然是贪腐的大老虎,家中财物不计其数,仅仅胡椒就藏了八百石之多。

李豫之后,德宗李适即位,继承先皇优点,克服先皇弊端,一些列动作使得朝廷内外欢欣鼓舞,大家终于看到“安史之乱”后唐朝再次振兴的希望,然而……

《龙游浅水》大事年表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公元756年,潼关、灵宝之战,哥舒翰大败

公元756年,李隆基逃出长安,杨贵妃死于“马嵬驿兵变”

公元756年,李亨即位

公元757年,安禄山被杀

公元757年,唐军收复长安、洛阳

公元761年,史思明被杀

公元762年,李隆基驾崩

公元762年,李亨驾崩

公元762年,李豫即位

公元763年,吐蕃入侵,李豫逃出长安

公元765年,郭子仪单骑退敌

公元779年,李豫驾崩

公元779年,李适即位

公元781年,郭子仪去世

公元783年,发生“泾师之变”,李适逃出长安

公元784年,颜真卿被害

公元805年,李适驾崩

唐盛唐衰 4 龙游浅水 目录

第一章 安史之乱

仓促备战 / 002

书生发怒 / 005

悲喜交加 / 007

常山之战 / 010

防不胜防 / 013

潼关、灵宝之战 / 015

长恨歌 / 019

肃宗即位 / 025

长安大侠 / 029

猛将张巡 / 031

天赐高人 / 034

纸上谈兵 / 037

瞎眼皇帝 / 039

全面反击 / 041

咬碎钢牙 / 044

收复长安 / 047

李泌归山 / 050

收复洛阳 / 053

父子重逢 / 055

反复无常 / 057

果然反复无常 / 060

史 乱 / 061

禽兽不如 / 064

斗智 / 068

斗勇 / 071

若隐若现 / 073

柳暗花明 / 075

二帝陨落 / 077

权力过渡 / 080

叛乱终息 / 082

“安史之乱”的影响 / 084

第二章 内忧外患

隐患 / 088

逃难皇帝 / 090

仆固怀恩之反 / 093

名将之憾 / 095

怒斩兵痞 / 096

强敌再袭 / 098

一人之力 / 100

皇帝的“宽容” / 102

恶人还得恶人磨 / 106

胡椒八百石 / 109

内忧外患 / 111

委屈的皇帝 / 115

第三章 后劲乏力

新皇新气象 / 118

称职又不称职的宰相 / 120

“神童”刘晏 / 124

世袭 / 126

府门大开的王爷 / 129

恶相之死 / 131

攻其所必救 / 133

悲剧 / 135

兄弟 / 138

复古 / 139

泾师之变 / 143

落难的原因 / 146

命不该绝 / 148

真诚还是愚蠢 / 151

自我批评 / 153

再次逃难 / 155

此消彼长 / 157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 159

收复长安 / 161

不朽的“颜体” / 165

知人善任 / 167

不战而屈人之兵 / 170

单刀赴会 / 173

用兵如神 / 175

会盟 / 178

伴君如伴虎 / 181

耿直的农民 / 184

为君难,为臣不易 / 186

晚节不保 / 188

宰相与法 / 190

好人之所恶 / 193

人才流失 / 197

后劲乏力 / 199

后 记

唐盛唐衰 4 龙游浅水 精彩文摘

安史之乱

主角:安禄山、郭子仪

配角:李隆基、李亨、李光弼、史思明、颜真卿、颜杲卿、李泌、李俶、李倓、李辅国、张良娣、程元振等

事件:震铄古今的“安史之乱”终于爆发了,蓄谋已久的安禄山带领数十万虎豹豺狼直下中原,中华大地顿时沸腾起来,首先面对兵锋的河北地区几乎只有颜杲卿和颜真卿兄弟带着几个将领坚守,其它郡县瞬间被安禄山收入囊中。手忙脚乱的唐玄宗李隆基仓促间组织的防守效果并不理想,安禄山肆无忌惮地摧残着大唐,不过还好大唐根基雄厚,很快便稳住阵脚,安禄山随之陷入困境,然而,令所有人想不到的是让安禄山摆脱困境的人竟然是他最大的仇敌——杨国忠!

奸臣作梗,使得大唐蒙难、皇帝蒙羞,李隆基惶惶如丧家犬般逃出京城长安,在马嵬驿留下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马嵬驿事件之后,太子李亨与父亲挥泪告别,组织人马平叛,最终,在郭子仪和李光弼等人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收复了大好河山。

安禄山的叛乱平息了,史思明的叛乱也平息了,这场叛乱算是过去了,但它带来的影响是空前的,可以说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对后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产生巨大影响,史学家司马光是这样评价的:“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仓促备战

公元755年,手握重兵的安禄山发动叛乱,大唐朝野震动,唐玄宗李隆基的心中如同打翻五味瓶一般,一位自己如此重用、如此厚爱的大臣竟然跟自己翻了脸。

到底错在哪里?

此刻的李隆基已经没有时间来思考这个问题,因为安禄山那号称二十万的大军正兵分多路袭击中原,当务之急是召集群臣开会,商讨对策。

够级别的大臣很快到齐了,大家闹哄哄地议论着安禄山这人不厚道,皇帝对他那么好,他竟然还能干出这样缺德的事儿,大骂安禄山的同时也都神色慌张,这般文臣这辈子还没打过仗,虽然边境战事断断续续,但那离他们太远了,现在安禄山剑锋所指可是长安城啊,那群野蛮人要是真杀过来可如何是好?

几乎所有人的面部表情都痛苦不堪,唯独宰相杨国忠不然,眼瞅着战火即将荼毒大唐,身为宰相的他不但不忧国忧民,反倒流露出难以掩饰的开心,如同刚刚吃了蜜糖一般,在场的所有人——包括皇帝在内——都能从他脸上读到他的心声:“我说安禄山要造反吧,皇帝偏偏不信,现在怎么样?事实证明我杨国忠是正确的。”(《资治通鉴》记载:杨国忠扬扬有得色。)

杨国忠不紧张的原因不完全是因为出了皇帝不相信他的这可恶气,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他根本没把安禄山放在眼里,在他看来安禄山不过是个肥胖的小丑,是他妹妹杨贵妃的干儿子,是众多宫女襁褓中的大婴儿......因此,杨国忠大大咧咧地跟李隆基说:“陛下不必多虑,安贼掀不起什么大风浪,他的手下那么多大唐子弟,一定不会跟他造反的,不出十日,安贼首级必被送至京城。”

李隆基看杨国忠拍着胸脯打包票,心里顿时踏实许多。

第二天,安西节度使封常清进京见驾,李隆基对这位实战将军十分看重,正好向他询问退敌良策,封常清虽然没像杨国忠那样认为安禄山的脑袋很快会被送到这里,但也表示这不是什么大事儿,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他敢造反,我把他弄死也就是了。

这下李隆基心里更有底了,任命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到东京洛阳招募士兵讨伐叛贼。

范阳和平卢两地的节度使原本都是安禄山担任的,现在他叛变了,自然得重新委任节度使,但那些地方都在安禄山的掌控之中,不管谁当节度使都没办法去上任,李隆基任命封常清为两地节度使只是一种许诺。

封常清是位相当了得的将军,要文韬有文韬,要武略有武略,他说他孤身一人带着圣旨到洛阳现场征兵就能破安禄山二十万大军是否就真能破呢?

如果按照封常清预料的那样可能真能破,他认为安禄山的二十万大军不是铁板一块,从各级将领到士兵并不是铁了心地跟着造反,只要大唐官军一到,便会土崩瓦解。

可是,封常清并不知道安禄山为了造反蓄谋已久,军中重要岗位都是安禄山的心腹胡将,而且他还私自训练了一支属于自己的极其忠心的队伍,这支队伍称为曳落河。

“曳落河”这个词是突厥语音译过来的,翻译成汉语就是壮士的意思,这支壮士组成的队伍足足有八千人,这八千人都不是汉人,是同罗、奚、契丹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

为了让曳落河死心塌地为自己卖命,安禄山给他们提供极其优越的待遇,还将他们收为义子,这样一来,这支队伍除了跟安禄山有工
作关系之外,还跟他有了亲情,这亲情虽不是真的亲情,但对作战还是会有很大帮助。

封常清并不了解叛军的基本情况,因此才敢于孤身一人镇守洛阳,令大家比较高兴的是,封常清在洛阳的工作开展得极其顺利,十天时间征兵六万,洛阳作为东京绝对是座坚城,有六万人镇守应该可以抵挡叛军冲击,有了这层保障,李隆基可以安心进行第二阶段部署。

第二阶段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泄愤,安禄山远在范阳,但他的儿子安庆宗一直在京城做官,安禄山造反之前为了不让李隆基起疑,一直没把儿子撤回老家,这下安庆宗可就倒霉了,被大骂一通之后砍头示众,他的媳妇荣义郡主也被赐自尽家中。

杀完安庆宗是稍微出了口气,这却会让安禄山那二十万大军来得更凶猛,杀了人家儿子人家能不生气嘛,虽然安禄山在范阳起兵之时便知道儿子应该是小命不保,但等真的收到死讯时仍然暴跳如雷,为此,李隆基还得继续进行人事调整和军事部署。

这次调整的力度非常大,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程千里为潞州长史,荣王李琬(李隆基的儿子)为兵马大元帅,高仙芝为兵马副元帅。

主将、副将都安排好了,但打仗不能没有士兵啊,虽然有禁军,但那是保护皇帝的,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能派出京城,另外各个节度使手下都有几万兵马,但那些兵也不能抽调过来,他们要跟吐蕃、突厥、南诏等进行长期而艰苦的斗争,此刻为平叛还得新募士兵,还好大唐人口众多,转眼之间一支十多万人的队伍就拉了起来。

李隆基这边积极备战,可仍然赶不上安禄山进攻的步伐,转眼之间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就姓了安,安禄山之所以能打这么快,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

第一,安禄山来势凶猛,大有人挡杀人、佛挡杀佛之势。

第二,安禄山长期担任范阳、平卢、河东节度使,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区域本来就归他管,现在他带头杀过来,大部分城池望风而降。

第三,中原官民安稳日子过得太久,根本没有战争意识,更谈不上备战,虽然有些守将有节操,但他们的下场大多是为国尽忠。

要说黄河以北地区能给安禄山制造麻烦的也就只有颜家兄弟了,颜杲卿通过诈降的办法稳住安禄山,然后准备敲他闷棍,他的堂弟颜真卿水平更高,早就看出安禄山必反,又知道皇帝不会相信安禄山必反,因此也没向皇帝汇报,而是自己很早就开始做战争准备,即便这样,颜真卿也只能保住一小片区域,安禄山的大军长驱直入,直逼东京洛阳。

叛军快速逼近洛阳,但大多数人并不太担心,因为洛阳有封常清镇守,而且还有六万士兵,这应该足以给叛军重创。

此刻的封常清压力极大,他知道这六万新兵的战斗力比没有强点儿不多,但能有什么办法呢?有就比没有强呗,在这种情况下他也只能硬着头皮把新兵派上前线,结果由田承嗣、安忠志、张孝忠率领的叛军先锋部队轻而易举便把唐朝新兵打得七零八落,这一仗下来,封常清更加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叛军情况并非自己开始预料的那样,看来这仗不好打,不好打也得打啊。

唐军数战数败之后,叛军终于攻陷洛阳,这下洛阳城可遭殃了,这些胡兵根本不知道“同情心”三个字怎么写,见到男人就杀,见到女人就强暴,见到东西就抢,抢不走的就砸。封常清又尽力反击了两次,结果每次都以大败而告终,最终只得落荒而逃。

洛阳失守对大唐打击极大,无节操的地方官员干脆放弃抵抗直接投降,但那些有气节的民族英雄仍然用一腔热血捍卫着大唐的尊严。

封常清战败之后与高仙芝汇合,把胡兵胡将情况如实进行汇报,并且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叛军兵锋太盛,我们用新兵正面迎击跟送人头没什么区别,现在只能避其锋芒,由主动进攻转为全面防守,虽说我们打不过他们,但要是全力防守应该还是绰绰有余,目前最佳防守地点就是潼关,叛军若是攻打长安要经过潼关,我们在那布防定能让叛军寸步难行。”

封常清是高仙芝一手提拔起来的,高仙芝对于他的能力再了解不过,这个建议确实可行。

为何说在潼关布防叛军就寸步难行呢?

要是看看潼关的地理条件,您就能明白。

潼关北面是波涛汹涌的黄河,南面是险峻的秦岭,只有中间一条羊肠小道,绝对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高仙芝立刻带兵火速赶往潼关,他们前脚刚进驻潼关,叛军后脚就到了,生猛的胡兵并也不是傻子,一看这地形要想正面攻克潼关几乎不可能,于是退回洛阳。

安禄山大摇大摆走进洛阳之后,立刻就再也不想出来了,洛阳的外城被破坏得一塌糊涂,但内城的各种宫殿没有丝毫损伤,安禄山看着眼前日思夜想的宫殿便想在这歇歇脚,顺便当个皇帝,因此,进攻的势头也减了下来。

书生发怒

经过安禄山这通折腾,李隆基终于有种如梦方醒的感觉,回想自己近些年来的所作所为才发现跟历代昏君一般无二,于是长叹一声,将太子李亨叫到身前,说道:“朕在位四十多年,厌倦了政务,去年就想把皇位传给你,但赶上各种水灾旱灾,朕不想把灾害留给子孙,想等到收拾完那烂摊子再退位,没想到今年安禄山造反,朕决定把这国家交给你,然后御驾亲征平此叛乱。”

要说李隆基当够了皇帝,这事儿很好理解,他这些年看重的只是享受生活,至于至高无上的皇权一点儿都不想使用了,李亨这孩子够老实、够孝顺,让他接班自己就可以完全不用想工作的事情,还能继续过这样的日子,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为何有御驾亲征的想法,这就更好理解了,李隆基的一生是成功的一生,从发动“唐隆政变”扫除韦氏,到消灭太平公主,大权在握,再后来大唐的文治武功都取得丰硕成果,李隆基的一生顺风顺水,没载过跟头,偏偏到晚年在自己一手扶植起来的安禄山身上载了大跟头,搁谁都堵得慌啊,唯有御驾亲征亲自消灭安禄山才能为自己的一生画上完美的句号。

李隆基要退位,这可吓坏了杨国忠,他明白这个老糊涂的皇帝退位后换个年轻有为的新皇帝可就没那么好糊弄,于是,立刻去找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对她们说:“太子向来看咱们老杨家不顺眼,一旦他当上皇帝,咱们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三位夫人马上进宫找到杨贵妃,把这情况一说,贵妃也慌了,使出浑身解数请求李隆基不要退休。李隆基虽然经过这次打击明白了很多事情,但好色仍然是他的软肋,面对哭得梨花带雨的杨贵妃,李隆基表示继续当皇帝,也不去前线跟安禄山一较高下了。

看来老杨家的人还真不明白,要想平安无事只有积善行德,否则就算有人能保你一时也无法保你一世。

皇帝没有御驾亲征,但并不影响那些忠君爱国的仁人志士积极平叛,颜真卿这一介书生在外敌入侵之时表现出来的魄力和能力让无数人惊叹。

在“安史之乱”发生之前,颜真卿只能做些防御工作,他总不能大张旗鼓地征募士兵,因为他没有募兵这个权利,私自募兵可不是越权这么简单,而是会被当成蓄谋造反株连九族的,现在不同了,李隆基在全国各地设置防御使,这些防御使可以招募军队抵抗胡兵。

颜真卿依靠个人威望,十天时间便招募一万多新兵,虽然战斗力还不行,但经过集训还是可以打打小仗的。

安禄山第一阶段攻击效果非常理想,顺利入主洛阳,为了显示威风,以及震慑那些负隅顽抗的唐军将士,派手下段子光带着李憕、卢奕、蒋清(这三人都是顽强抵抗叛军的大唐官员)的人头到河北(这个河北不是今天的河北省,而是指的黄河以北区域)各郡耍威风。

满腔怒火的颜真卿得知这个消息后,带人突袭叛军,生擒段子光,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让大家对这个书生另眼想看,颜真卿须发皆张,痛斥安禄山和段子光等人的罪行,然后将段子光腰斩,面对如此血淋淋的场面,文弱书生丝毫没有惧意。

腰斩段子光之后,颜真卿用稻草做了三具身体,将李憕、卢奕、蒋清三位英雄的头颅跟稻草尸体缝在一起,收入棺椁厚葬。

河北诸郡中当即就有十多个郡表示响应颜真卿,推他为盟主共同抵抗叛军。这样一来,颜真卿就如同敌人心腹之间的一根钉子,在很大程度上牵制着他们。

图书网:唐盛唐衰 4 龙游浅水pdf

继续阅读

→→→→→→→→→→→→→→→→→→→→查找获取

中国史

中国历史地图_手绘中国(人文版).pdf

中国历史地图手绘中国简介 作者: 洋洋兔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手绘中国(人文版)》是一本介绍中国历史地图的书籍,采用手绘图形的方式,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历史地理的变迁。 该书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
中国史

华南海盗 1790-1810pdf

华南海盗 1790-1810 作者:(美)穆黛安 华南海盗 1790-1810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华南海盗 1790-1810 内容简介 1790至1810年间,华南沿海海盗经历了一个惊人的增长时期...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