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武术pdf

图书网 2018年11月8日10:51:33
评论
2.2K

解构武术 内容简介

《解构武术》着重从两方面对中国武术进行深入研究:一方面以期重新勾勒出相对准确的中国武术的基本发展逻辑与范式,另一方面也可为重新认识中国武术、重新认识中国武术建构起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体系,从而实现对中国武术的基本内涵的重新表达,这是本书试图解决的基本问题,也是本书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进一步,通过对中国武术的准确研究,可以使我们对中国武术有更为精确的把握与认知,从而使中国武术在当代乃至当下有一个良好的发展,这也是本研究希望达到的研究目标和努力的方向所在。

解构武术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研究的源起

2.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认识

3.对现代武术文化的认识

第二章 现代化之殇:中国武术的当代困境

1.中国武术拳种之殇

1.1 小拳种的传承与消失

1.2 大拳种的分化与泛化

2.中国武术技术之殇

2.1 技术的专业化

2.2 技术的模式化

2.3 传统技术的缺失化

3.中国武术文化之殇

3.1 文化心理的失衡

3.2 文化构成的失调

4.中国武术之未来

4.1 武术的现代化

4.2 武术的全球化

第三章 加与减:中国武术的自解之道

1.加:中国武术发展之“累”

1.1 中国武术的身体主观体验性决定了技术传承中的叠加效应

1.2 加是一种感性思维的体现

1.3 加是一种满足多元需求的调和之路

2.减: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另一思考模式

2.1 减是一种反省后的自生之路

2.2 减不是生硬切割而是一种元典提炼

2.3 减是一种普式传播的通途

3.重建:加与减的新组合

3.1 理论体系的加与减

3.2 技术体系的减与加

第四章 固守与变更:传统武术文化的再认识

1.为什么要认清传统

2.动静之间的传统

2.1 静态的传统

2.2 动态的传统

3.传统武术中的传统特征

4.固守与变更:传统武术何去何从

4.1 固守:传统主义的回归之梦

4.2 变更:反传统主义的现代设想

第五章 变迁与重构:武术生存空间的再思考

1.武术生存空间的挤压

2.生存空间的变迁:传统武术必须直面的现实

2.1 变革的生存体系

2.2 压缩的空间体系

3.媒介的力量:现代体育生存之道

3.1 话语权力的掌控:体育媒介化的根源所在

3.2 商业法则的映射:媒介信息主导下的大众体育文化

4.回归身体:传统武术中的生存转向

4.1 话语权的确立:传统武术中身心同修的世界认同

4.2 生存空间的重构:传统武术的身体回归

第六章 立足田野:武术研究范式的拓展与回归

1.传统武术研究需要回归“田野”

2.实践与理论:田野调查在当代武术研究范式中的应用

3.文本与现实:田野调查对传统武术研究领域的双重验证

4.传统与现代:田野调查对传统武术研究的拓展与融合

5.回归与还原:田野调查对传统武术本体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第七章 标识与身份:竞技武术的当代特质

1.由古特曼教授相关著作引发的思考

2.对竞技武术中七大特征的剖析

2.1 竞技武术的世俗性

2.2 竞技武术的平等性

2.3 竞技武术的专业化

2.4 竞技武术的理性化

2.5 竞技武术的科层化

2.6 竞技武术的量化

2.7 竞技武术中的纪录

第八章 影响武术步入国际化的五大历史原因

1.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决定了武术发展的封闭性

2.儒道互补的自觉认知体系决定了武术文化的滞后性

3.封建君主集权体制决定了武术传承形态上的宗派性

4.以伦理学为中心的认知观决定了武术意识形态上的模糊性

5.重视技巧缺乏科学指导决定了武术在修炼中的体悟性

第九章 身体:武术教育的原点与归宿

1.身体的自我参与是武术教育的原点

2.身体的自我感悟是武术教育的切入点

3.身体的自我肯定是武术教育的内在动力

4.身体的自我养成是武术教育的最终目标

第十章 传统武术在教育体系的传承

1.将传统武术项目引进高校公共体育课的研究现状

2.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开设传统武术项目的价值探讨

2.1 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继承和发扬

2.2 利于地域传统武术项目的规范化发展

2.3 利于丰富现代体育课程学科,即充实地域高校特色体育课的教学内容

2.4 利于地域学校合理利用资源,保证传统武术项目的开展实施

3.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开设传统武术项目的方法探讨

3.1 多元选择,易于掌握

3.2 多样分解,增强兴趣

3.3 强化师资,提高技能

3.4 因地制宜,择优开展

4.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开设传统武术项目的考核方法探讨

4.1 改变传统技术考核为出勤考核

4.2 改变统一考核为选项考核

5.传统武术进校园的具体措施

5.1 加强思想认识,转变观念

5.2 发掘民间资源,形成学校与地方师资互补

5.3 以地方高校为中心,形成产学研一体的机制

5.4 制定地方武术教学大纲,编写教材,丰富学校体育学科

5.5 完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第十一章 身体哲学视角下的中国武术

1.武术的身体

2.身体的武术

2.1 身体是武术起源的基础和发展的灵魂

2.2 武术的博大精深反向证明了身体的差异性

2.3 形神统一是武术修炼的最佳途径

2.4 身心合一是武术发展的全新境界

3.武术最终要回归身体,武术是身体的诠释

第十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域下的中国武术:以山西省为例

1.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

2.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3.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主体思路

3.1 针对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深入调查

3.2 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数据进行采集

3.3 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加工

3.4 对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涵进行研究

第十三章 对武侠文化的认识与批判

1.武、侠、武侠文化的概说

1.1 武的概说

1.2 侠的概说

1.3 武侠文化的概说

2.武侠文化的历史发展历程

2.1 先秦时期的武侠形成

2.2 两汉武侠的兴盛

2.3 唐宋武侠的发展

3.文学中的武侠文化和影视中的武侠文化

3.1 文学中的武侠文化

3.2 影视中的武侠文化

4.武侠文化中对“武”的误解

4.1 武侠文化中对“武”的误解,增进了武术的神秘化,不利于武术科学化

4.2 武侠文化中对武功修炼传承方式的误解,不利于武术的普及化

4.3 过分地夸大武侠文化中的“武技”,缺少文化支撑,不利于武术的传播与推广

5.武侠文化中对“侠”的误读

5.1 对快意恩仇的误读演绎出来的只是一种个人利己主义的泛化

5.2 对江湖义气的误读无形中助长小团体主义的泛滥

5.3 对英雄侠客的误读只会产生个人英雄主义,对现实生活并没有多大益处

第十四章 对武舞文化变迁的历史审视

1.武舞的产生

1.1 原始军事活动与武舞

1.2 原始娱乐活动与武舞

1.3 原始宗教活动与武舞

2.武舞的发展变迁

2.1 先秦时期的武舞

2.2 秦汉两晋时期的武舞

2.3 隋唐时期的武舞

2.4 宋明清时期的武舞

3.武舞的延续

第十五章 创新与发展:中国武术的未来架构

1.概念的界定

1.1 创新概述和界定

1.2 武术基本概念的界定

1.3 武术的分类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现状

2.2 国外研究现状

3.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法

3.2 系统论的方法

3.3 定性分析的方法

3.4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研究方法和逻辑分析法

4.武术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创新

4.1 武术文化学理论创新

4.2 武术社会学理论创新

4.3 武术史学理论创新

4.4 武术教育学理论创新

4.5 武术伦理学理论创新

4.6 武术美学理论创新

4.7 武术管理学理论创新

4.8 武术哲学理论创新

5.武术自然科学理论体系创新

5.1 武术生理生化学理论创新

5.2 武术医学理论体系创新

5.3 武术生物力学理论创新

5.4 武术心理学理论创新

5.5 武术训练学理论创新

6.小结

参考文献

解构武术 精彩文摘

1. 研究的源起

当今武术已经成为一项体育运动,对其技术层面的研究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要远远高于理论研究,武术文化研究长期落后于武术技术的研究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实问题。A 但是我们知道一门学科要想确立自己的学科地位,理论上一定要有所建树,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国武术发扬光大。特别是当前武术面临西方强势文化的挤压,作为民族传统项目的武术,更是举步维艰。被东方传统文化包裹的武术如何确立自己在世界体育中的地位,如何应对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主体的西方体育运动的冲击?已经成为今天武术研究者不得不直面的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关系到武术今后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武术——这一传统体育项目的最终走向。

那么首先第一步应该是武术文化要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武术文化要对武术实践起到应有的影响指导作用,当然前提是这种文化理论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是可以用实践来证明的。也就是说武术文化的构建是要以现代体育科学理论为基础的,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由于文化这一概念有着广泛的外延性和内涵性,可以说包罗万象、源远流长,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从某种单一的文化视角出发去考察武术文化,而是要深入武术文化的实质,从武术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现实状况对中国武术加以全面的考察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揭示出武术文化的本质。武术之所以能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一种文化形态,被当作上升到文化层次的对象来对待和研究,能被称为“武术文化”,关键在于:“第一,武术文化是中国文化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武术文化自成完整体系;第三,武术文化这一完整体系全面贯彻、A 王岗. 中国武术:尴尬的境遇与发展的新策略[J]. 体育与科学,2006(4):34-37.也可以说武术文化中反映了民族文化基本精神,或者说我国民族的基本精神已经深深地渗透到武术当中。武术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体现的就是我国的民族精神。江百龙给武术文化下的定义是:“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积的反映,因此,它在理论上受其思想指导,在行为方式上受其传统文化的制约,它在传统文化总体环境诸因素的相互影响中发展,既有传统文化的共同特征,又有自己的独特特征。”B

就中国武术文化体系而言,应该分为两大部分加以考察,其一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传统哲学思想为指导的传统武术文化体系;其二是以现代西方引入的现代体育运动文化思想为主体所构成的现代武术文化体系。对这两大武术文化体系进行深入研究,构建一种全新的文化体系,不但有助于中国武术的更好发展,而且也有利于武术的进一步在全世界的推广和传播。

2. 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认识

传统武术文化是传统武术发展的一个根本所在,是传统武术的本源。传统武术文化形成于农业文明之中,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传统武术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体现出来的就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如“阴阳”“八卦”“天人合一”“气”“五行”“太极”等,而这些文化理论具有极强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所以我们在今天看来对这些思想进行充分的整体梳理和创新研究,不但有助于搞清一些以前似是而非的东西,而且也有助于传统武术更进一步科学化和规范化。任何事物没有创新就不会有更大进步,对传统武术也是如此。

随着21 世纪的到来,人类文化发展面临着两方面的危机。一方面是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受到威胁,文化的多样性日益削弱,必然导致世界文化资源无可挽回的流失;另一方面是文化本土主义所造成的文化孤立和隔绝不是引向文化对抗就是引向文化衰退。而对传统武术来说这两方面的危机都存在着,一方面,面对西方体育的大举进攻,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代表的中国武术已经受到极大的限制,当年兴盛的势头很难再现,而当今西方体育一统天下的局势已经初具规模,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空间受到很大限制;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武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大,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一定的保守性的,“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西文化之间,最明显的一点差异,就是西方文化主进步,中国文化主保守。这一差异,也造成了中国现代史上,西化与传统两派的长期对抗。”A而中国传统文化这种保守性自然在潜移默化间就形成了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本土主义,这样走下去的结果就是中国武术最终在孤立和隔绝中不自觉地就形成了文化对抗或文化衰退。

首先,传统武术文化在理论上要破除封建迷信思维的束缚,破除陈规陋习的束缚,破除流派分立的束缚,破除门户之见的束缚,引导各家拳术进行互动式的相互借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传统武术属于体育范畴,但是传统武术至今没有一个大型的、正式的比赛,也没有一个较为科学合理完善的比赛规则,即使有些比赛中加入了传统武术的竞赛项目,那也只是竞技武术的附属品,而不是主项目。更有甚者是直接用竞技武术的比赛规则和形式去框定传统武术,致使传统武术无法展现自己的文化魄力。

其次,传统武术文化要根据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来对自己原有的文化理念进行改造,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特别是要对传统武术的文化中主修炼轻技击、重品德轻技术等传统思维进行全新改造,而引入当前的休闲体育的精神,使人们在传统武术的修炼过程中不单单只从技术方面取得进步,更重要一点是要在精神上取得愉悦,只有这样传统武术才能真正融防身、健身、修身于一体,才能使中国传统武术更贴近现代生活,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使武术修炼群体更进一步壮大起来。

最后,传统武术文化理论基础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上的,当然其中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但是与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比则显得比较粗糙和原始,而其故有的模糊性和神秘感又使传统武术文化在推广中不易为人理解与把握。因此传统武术文化在其理论基础上要适当增加一些现代科学理论的成分,还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以及一些现代自然科学知识来对传统武术文化重新加以研究、审视、解释,使其更容易为现代人理解和接受,同时也更有利于传统武术的推广和传播。攻防格斗是传统武术的根本,传统文化底蕴是中国武术独立于世界的特色所在。

3. 对现代武术文化的认识现代武术文化是传统武术结合西方竞技体育理论发展起来的,在形式上主要以竞技体育化的套路和散打为两大独立活动形式,在人员配备上主要以教练员为指导主体,运动员为活动主体,以争取比赛优胜为最高目标,以竞技体育比赛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可以说现代武术文化主要以西方体育的理论为主导。

武术现代化是指武术具有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A 武术的科学化是武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现代武术必须在一切领域广泛采用现代科学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技术去探索,这才有利于促进武术的现代化进程。讨论武术现代化有两个方面问题需要解决:一是观念转变问题,二是以信息化促进武术现代化问题。观念转变之一,都市化武术传播模式的形成;之二,要使粗糙化转向精品化;之三,武术初级本质的深化;之四,守旧泥古向博法造新转变。B

武术发展史提供了许多创新的模式,但是没有可借鉴的现代化的创新模式。现代武术要形成一种全世界都了解的、都喜爱的现代体育运动。现代武术文化体系要以科学化为根本出发点,建立武术文化的科学体系,首先就必须承认武术自身所具有的科学性。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消除偏见,端正对武术的正确认识。既不要把它看得过于神秘,高不可攀,甚至带上迷信的色彩,也不要把它看得那么低微,认为它不过就是打打闹闹,没有多少价值。武术有它科学的一面,只不过现在人们对它的认识还不够。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正在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和现代科学知识去寻求、分析,论证武术的生理、心理、力学、美学和哲学等各方面的科学依据。现代科学的发达使武术与其他科学发生了联系,学科之间互相渗透,武术有了横向发展。C 在进行单学科的研究中,各种不可解释的现象已一个个地被解决。如在解决神秘的气功问题过程中,人们逐渐开始利用各种科学手段去研究它,并已有了新的发现与认识。

武术科学具有两大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的内容,主要指运动方面的,即与人体有关联的,研究武术运动自身的规律。社会属性则是运动范畴以外的东西,即作用于社会,对社会产生的效果。哲学则渗透于这两个方面之中。两大部分组合,便构成了武术科学体系的总体。现代武术文化体系的构建主要以这两大体系为主体。建立体系可以通过各种途径,通过的途径不同,建立的体系也就不同。这就要大家一起寻找最佳方案,更好地概括武术科学,使中华武术有一个合理的现代理论体系。

现代化是当代重要的社会历史范畴。作为社会范畴的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思想、道德、生话方式、人的现代化等诸多方面,无疑也包括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现代化的社会生活和人的本身,必然伴随着现代化的文化。所谓文化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在充分吸收以往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建立适合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新文化。而作为武术文化的现代化则同样要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这是传统武术文化体系转变成现代武术文化体系首先要考虑到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传统武术文化体系在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多有益成分在内,从而改造和形成今天这种武术文化体系,但是我们现在的武术文化体系并不适合于当前的社会发展需要。现代社会是一个全球化、一体化的社会,在体育方面则是西方强势运动项目的全球化推广和普及,也可以说今天我们的体育就是西方强势体育,A而以我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武术则面临着新的考验,所以我们当前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尽快构建起现代武术文化体系,从而应对西方体育对我国武术的冲击与影响。

总而言之,中国武术文化应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以科学的态度、现代的观念、发展的视角,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借鉴和保留的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同时,也只有使中国武术文化摆脱中国传统文化中保守消极的影响,融合到世界文化大家庭中。

图书网:解构武术pdf

继续阅读

→→→→→→→→→→→→→→→→→→→→查找获取

武术/气功

揭开天地之谜 道与气pdf

揭开天地之谜 道与气 作者:王相党 揭开天地之谜 道与气 内容简介 “道”与“气”古典哲学用“道”字来表示宇宙万物的本源,中华武术汲取这一思想,认为“道”也是武术的最根本的本质特征。《老子》云:“道者...
武术/气功

实用擒拿160招epub

实用擒拿160招 作者:纪富礼,黄开瑞 实用擒拿160招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实用擒拿160招 内容简介 该书主要介绍了160招实用的擒拿格斗术。 实用擒拿160招 目录 一、基本技术 (一)...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