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早期文选pdf

图书网 2017年12月14日09:40:53256.9K3

卢卡奇早期文选 内容简介

《心灵与形式》和《小说理论》是卢卡奇早期的两部代表性作品。前者是卢卡奇在格奥尔格·西美尔的“美学社会学”影响下创作的一本论文集,它因为深入 刻画了现时代人的存在的悲剧性,而被吕西安·戈德曼推崇为现代存在主义的先声。后者则是卢卡奇在马克斯·韦伯的类型学方法的引导下完成的一部文论著作,它 对小说的本质和小说形式的类型进行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开创性研究,并因此被同时代人称为“精神科学运动最重要的出版物”。虽然晚年卢卡奇不断地号召人们忘却 和批判自己的这两部早期作品。但它们却超越了他的主观意愿,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德国思想史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对布洛赫、本雅明和阿多诺等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思想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文选收录了《小说理论》的全文,《心灵与形式》中与前者密切相关的三篇论文,以及卢卡奇在创作《小说理论》时期与保尔·恩斯特和韦伯的六篇重要书信。这些文献对于我们了解卢卡奇的早期思想及其历史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卢卡奇早期文选 目录

总序

小说理论

序言(1962年)

第一部分 与总体文化的统一性或问题性有关的伟大史诗的形式

一、完整的文化

古希腊世界的结构

它的历史一哲学发展

基督信仰

二、形式的历史哲学问题

一般原则

史诗形式

三、史诗和小说

作为表达方法的韵文和散文

既定的总体性和作为目的总体性

客观结构的世界

主人公典型

四、小说的内部形式

它的基本的抽象属性和其中固有的危险

它的演进式的属性

作为形式原则的反讽

小说世界的可表现性;表现手法

五、小说的历史哲学制约性及其重要意义

小说的意图

超凡性

小说的历史-哲学位置

作为神秘主义的反讽

第二部分 对小说形式所作的类型学尝试

一、抽象的理想主义

两种主要的类型

《堂吉诃德》

它同骑士史诗的关系

A.抽象的理想主义悲剧

B.现代幽默小说及其问题

巴尔扎克

彭托皮丹的《幸福的汉斯》

二、幻灭的浪漫主义

幻灭小说的问题及其对小说形式的意义

雅克布森和冈察洛夫的解决尝试

《情感教育》和小说中的时间问题

对抽象的理想主义小说中的时间问题的反思

三、一种综合的尝试——《威廉·麦斯特的学徒生涯》

……

心灵与形式(选译)

书信(选译)

人名索引

译后记

卢卡奇早期文选 精彩文摘

史诗和小说是伟大史诗的两种客体化形式,他们的差异并不是由其作者创作信念的差异,而是由作者创作时所面临的历史哲学的现实所决定的。小说是这样一个时代的史诗,在这个时代里,生活的外延总体性不再直接地既存,生活的内在性已经变成了一个问题,但这个时代依旧拥有总体性信念。因此,如果人们希望在韵文和散文中去寻找作品那惟一的、起决定作用的、规定了其类属的标志,将无疑是肤浅的甚至是纯艺术的想当然。不管是对于史诗还是对于悲剧,韵文都不是一个终极要素,虽然它是这两种形式的真正本质得到了最忠实最本真展现的深刻征兆。悲剧的韵文是强烈而无情的,它制造隔绝和距离。它将主人公包裹在自己所赋形的十分沉重的孤独之中,除去斗争关系和毁火关系之外,它不允许他们之间有任何其他关系:它的抒情性小响起将要走的路的脚步声及其结局或绝望或兴奋基调,深渊的无尽处发着幽幽的光,本真性(Wesenhaftigkeit)就飘荡在它的上方,即使我们看见了这种本真性,悲剧人物之间纯粹心灵的相互认同(Einverstandnis)也不能被达及,尽管在散文中这一点有时是能做到的;绝望永不能化作挽歌,欣喜也不能变作对自己已经失去高度的渴望;心灵用心理学的空虚去探测它自己的深度的企图注定要失败,它也不能在自己具有深度的镜子里沾沾自喜地去礼赞自己。正如席勒在致歌德的信中所指出的那样,戏剧韵文显示出了艺术创造中的一切琐碎:它有详细而精确的尖锐(Scharfe)和沉重(Schwere),面对这种沉重,貌似生活的东西——也就是说戏剧中的浅薄琐碎——是不可能幸存的:如果艺术家的创造信念里存有任何有关于此的琐碎,语言和内容之间的力量对比就会背叛他。韵文史诗也制造距离,但在史诗的领域(也是生活的领域)里,距离意味着快乐(Be—seligung)和轻松(Leichtigkeit),意味解除将事物和人不相称地维系到一起的连接,意味那附着在生活之上,只有在零星的幸福时刻才被驱散的浑浑噩噩、压抑的解除;而韵文史诗的距离则把这样的时刻转化为生活的水平。这种韵文的效果在此是截然相反的,恰恰是因为它紧随其后的结果——消除琐碎、更近于自己的本质的结果——是一样的。沉重在生活的领域(史诗)中是琐碎的,如同轻松在悲剧中是琐碎的一样。一切附着于生活的充分距离不是对生活的空洞抽象,而是本质的生成,对此的客观保证只能在那非逼真的形式得以创造的一贯性中被给予;只有当它们的存在无可比拟地超出我们的生活,比每个向往充实的热望所企盼的更为完满、更为充实、更加重要的时候,我们才有理由说,悲剧的风格化已经成功地达到了;一切的轻浮抑或苍白(当然和老生常谈的非逼真概念没有关系)显露了标准的悲剧信念的缺席,无论其个别构思在心理描述上是多微妙、在抒情上是多么雅致,它所证明的都不过是作品的琐碎性。

凭借着世界历史作家英雄式的铁面无情,托尔斯泰没有从他的世界观的严酷的后果前退缩,甚至他调配爱情和婚姻——处于自然和文化这两个方面中间的一个立场,它们在两个领域里都有容身之地,然而对两者又都完全陌生——的独特立场也不能弱化这些后果。在自然的生活节奏中,在没有激情的、自然的生生灭灭的节奏中,爱情对生活的支配力量在这一点上采取了最具体最富有意义赋形。但是,作为纯自然力量的爱情,作为激情的爱情,都不属于托尔斯泰的自然世界:充满激情的爱与个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连接得过于紧密,因而十分孤立,产生了过多的等级和微差:文化因素太多了。确确实实占据了这个世界的中心位置的爱情,是一种以婚姻和结合为目的的爱情——这种结合、一体化的事实,比起谁置身于其中更为重要——和作为生殖工具的爱情;婚姻和家庭是自然连续生活的一种媒介。由此在大厦中引入了一种思想上的分裂,如果它不能创造出另一种异质的现实层面,而且这现实层面不能与其彼此迥异的两个领域合成地相连,它就不会具有什么艺术意义;所以,越是真实地描写这种现实层面,它就越会转向它本意的反面:爱情对文化的战胜就是自然对虚假的矫饰的胜利,这样的胜利变成了自然对一切人类高贵和伟大秉性的生吞活剥,这个自然活跃在人们中间,但是当它在我们的文化世界中纵情享受之时,它就把人降格为最低级的、无头脑的、最脱离理念的世俗日常,所以《战争与和平》(Krieg und Frieden)尾声部分的情绪——在其安静的托儿所氛围中所有的激情都被消耗,所有的寻觅都终结了——较之问题最大的幻灭小说的结尾郁结着更深刻的痛苦。以前的所有都荡然无存,如同荒漠的砂砾覆盖着金字塔,一切灵性的东西都被动物的自然性淹没、化为乌有了。
结尾部分的这种非本愿的痛苦连接着一个本愿的痛苦:对世俗世界的描写。托尔斯泰的评判和弃绝的态度向他描写的每个细节延伸。他所描写的生活的无目的性和非实质性不仅为认识到这一点的读者客观地表达了自己,也不是一个逐渐失望的体验,而是一个先验的、固定的、激动的虚空和不安的倦怠。每段对话和每个事件都留下了作者裁决的印记。

这两组的体验(分别是对私人的婚姻世界的体验和对公众的社会世界的体验)与对自然本质的体验相对。在罕有的、伟大的时刻——多为死亡时刻,一个现实向人们展示,人们因此突然发现并把握了统治着他们、在他们内部发生作用的本质和生活的意义。在这样的体验面前,他们全部的过去生活都变成了虚无;他们所有的冲突、所有的痛苦、所有的磨难和这一切所引起的迷茫显得极其狭隘而非本质。意义在这里出现了,通往鲜活生活的道路向心灵敞开了。在这里,托尔斯泰又一次以他真正天才的矛盾的无情揭示了他的形式及其基础的最深刻的难题:这些重要的福佑时刻都是死亡时刻——伤势严重的安德烈·包尔康斯基(Andrej Bolkonsky)在奥斯特里茨战场对死亡的体验,加里宁(Karenin)和沃伦斯基(Vronsky)在生命垂危之际的安娜(Anna)床榻边的同一体验——真正的福佑是,现在去死,能够这样去死。但是,假如安娜恢复过来了,安德烈远离了死神,那么,伟大的时刻也就悄无声息地消失了。人们又一次回到了世俗的世界,回到了漫无目的、非本质的生活。伟大时刻指明的道路随着伟大时刻的逝去而丧失了其指引方向的实质性和现实性;人们无法走上这样的道路,一旦人们自以为踏上了这样的道路,他们的体验就成了歪曲伟大时刻的苦涩漫画。(列文对上帝的体验和他对他所得的坚持——且不论他得而复失这个事实——源自于思想家托尔斯泰的意志和理论,而不是源自艺术家托尔斯泰的想像。它是纲领性的,缺少其他宏大时刻直接的明显特点。)能够经历他们的体验的少数人——也许普拉东·卡拉塔耶夫(Planton Karatajew)是惟一的这一类型的人,必然的次要人物:事件没有改变他们,他们的本顾没引卷入进事件,他们的生活没有客观化,人们无法对它赋形,只能暗示,只有在和其他的具体的艺术术语对比中才能对它定义。它们是边缘的美学概念,而不是现实。

这三个艺术层面与托尔斯泰的三个时间概念相符,由于不可能将这三者结合,才最清晰地揭示出了他作品的内部难题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世俗世界在本质上是无限的:一种不断重现、屡屡反复的单音调都是在其无意义的法则前提下展开的;是一种没有方向、没有成长、没有死亡的运动。人物来往变换,但是,在这样的持续变迁中什么也没有发生,因为任何人物都和其他人一样的非本质,任何人的位置都可以任意地被其他人取代。无论什么时候人们走到这个舞台上,什么时候人们离开这个舞台,人们都可以看清或者抛弃这种到处都一样的杂色的非本质。托尔斯泰的自然河流在此之下流淌:一个永恒韵律的连续性和单音调。在这里,凡经受改变的也都是非本质的:个人命运。个人命运被河流裹挟,在其中沉浮,它的存在不再具有在它自身建立起来的任何意义,它与整体的关系没有吸收它的个性,而是破坏了其个性;作为一个个体的命运,而非无数个挨个排列的同等类型、同样价值的生活韵律的一个要素,它对于整体而言都是无意义的。伟大时刻在一刹那间照亮了一个本质生活,照亮了一个富含意义的过程,这个时刻与另两个世界隔绝,没有根本地涉及到那两个世界。时间的三个概念不仅是互相异质的,彼此无法统一,而且它们之中没有一个能够表达真正的时长,真正的时间,小说的生活要素。对生活的规避只能破坏了文化,而没有使一个更真实更实质的生活找到合适它的位置;小说形式向着史诗的超越只是使它更加问题化,而没有具体地更靠近理想的彼岸,属于史诗的无问题的现实。(如果用纯艺术术语来表述,托尔斯泰的小说就是推向极端的幻灭小说,福楼拜形式的巴洛克版本。)照亮本质自然的霎那间的世界只不过是暗示和体验,是主体的,对于被描写的现实是反思的;在纯艺术的意义上,它与任何向往一个更谐和现实的愿望是一样的。文学的发展还没有超出幻灭小说的类型,文学的最新动向也还没有显示出有可能创造另一种本质上全新的文学样式:我们现在拥有的文学形式无非是对过去赋形方式的有选择的模仿,只是在外在的非本质方面——即抒情和心理——似乎拥有可复制的能力。

托尔斯泰显然采取了双重的立场。从纯粹的形式的角度来看(在他那里,我们还无从判定是什么最根本地影响了他的观念和他的创作世界),他是欧洲浪漫主义的终结者。然而,从他作品中所描写的一些绝对的宏大场面来看(仅仅就形式的方面而言,就他的作品所构成的整体性而言),他又是一个主观的反思作家。他展示了一个高度异质、具体而存在的世界,如果这个世界能向总体性延展,那么,它根本就无法通向小说的范式,并需要一种艺术创作的新形式:更新的史诗形式。

这个世界是纯粹心灵现实的领域,在这里人是作为一个人而存在着,而不是一个社会存在,也不是孤独的、惟一的、纯粹的,因而是抽象的内在。如果这个世界能被质朴地、自然地、简单地体验,以惟一真实的现实形象出现,那么,从这个世界的所有实体和关系之中就能建造出一个全新的总体性。这个世界中把我们分裂的现实可能远远地抛于身后,而后者因此可能只成为一个背景,这个超越程度恰恰如同我们社会内部的“二元世界”对自然世界的超越一样。但是,艺术无力承担这种变迁:伟大史诗是与历史时刻的纤验相系的一种形式,任何要把乌托邦作为存在来描写的尝试最后都必然破坏形式,而不能创造现实。用费希特的话说,小说址绝对罪恶时代的形式,只要世界还是在同样天体的笼罩下,小说就一定还是主导的形式。在托尔斯泰那里,欲图闯进一个新时代的伏笔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只是停留在论辩的、怀乡的、抽象的层面上。
只有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里才展示出了这样一个新世界,这个世界远离矛头指向现存事物的一切争斗,只被简单地看作是一个现实。所以,他和他所创造的形式不在本书的论述范围之列。陀思妥耶夫斯基并没有写小说,他作品里的创造性思想意识,无论是肯定地还是否定地,都与19世纪的欧洲浪漫主义无关,同样也与各种各样类似的浪漫派对他作品的反应无关。他属于新世界。只有对他的作品做形式分析才能说明他是否已经是那个世界的荷马或但丁,或者他是否写下了颂歌,这些颂歌将连同其他先贤的作品一起被后来的艺术家汇人一个辉煌的整体,以及他是否只是一个开端或者已经是一个终结。历史哲学能够承担起这个任务来解释说明,我们是不是真的准备好离开这个绝对罪恶的年代,或者新事物的降临是不是通报了我们的希望:希望只是一个世界即将来临的征兆,它依然是如此脆弱,即使是已存事物之中微不足道的力量也能轻而易举地将它粉碎。

图书网:卢卡奇早期文选pdf

继续阅读

→→→→→→→→→→→→→→→→→→→→查找获取

文学家

路易斯著作套装 共7册pdf

路易斯著作套装 共7册 精彩文摘 从未有人告诉我,这种悲恸犹如恐惧,二者何其相似!我并不恐惧,但感觉上却似乎在恐惧着什么。胃里同样的翻江倒海,同样的坐立不安,直打呵欠,还不断地咽口水。 还有些时候,这...
文学家

一本书读懂契诃夫pdf

一本书读懂契诃夫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契科夫的成长经历和他的短暂一生。讲述了他对人与自然的深层思考,讲述了他的民主精神和社会责任的写作情怀,讲述了他的创作坎坷和爱情经历。本书分析和总结了他别具一格的写...
文学家

一本书读懂歌德pdf

一本书读懂歌德 内容简介 《一本书读懂歌德》讲述了歌德漫长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经历。他不仅是诗人、剧作家、文艺理论家,还是政治活动家、思想家、自然科学家。他的作品数量难以统计,8岁时就开始了写作。24岁的...
文学家

一本书读懂莎士比亚pdf

一本书读懂莎士比亚 内容简介 《一本书读懂莎士比亚》讲述了莎士比亚传奇的一生和创作经历。这位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一生写了38部戏剧、154首十四...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评论:25   其中:访客  26   博主  0
    • 可可
      可可 0

      非常喜欢 值得一看

      • ruczly
        ruczly 0

        谢谢

        • peter barry
          peter barry 9

          • 微微
            微微 1

            好棒啊,終於找到了

            • 微微
              微微 1

              好棒啊

              • 笔尖下的阳光
                笔尖下的阳光 0

                终于找到了

                • 落枫
                  落枫 0

                  很棒!

                  • 苏 林
                    苏 林 1

                    多谢分享~

                    • 苏 林
                      苏 林 1

                      多谢分享,值得一看~

                      • emrys
                        emrys 0

                        非常著名的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