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和他的北宋帝国pdf

图书网 2018年8月12日12:20:23
评论
2.7K
摘要

至今为止,最权威、最客观的王安石正传
首度用通俗诙谐的语言,展现王安石时代的真实历史
北宋帝国首席宰执、改革大家在跌宕起伏的变革中展现最激荡人心的仕途传奇

王安石和他的北宋帝国 内容简介

澄清基本史实还原历史本来面目

深度呈现大变革时期的大宋王朝

王安石北宋中期,是中国历史上争议最大是人物,有人骂他是民贼,有人说他是圣人,阴暗与光辉交织,诋毁与赞扬相济。近乎一千年后,如何给王安石一个中肯的评价?

本书以王安石为主线,在描写和分析王安石这个人物本身的同时,加入了同时期的著名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管窥宋朝历史的面貌和特点。

王安石和他的北宋帝国 目录

第一章 定川寨之战,科举漏洞的惨痛教训

一项错误的军事命令

宋夏百年的恩恩怨怨

全军覆没,主将葛怀敏判断失误

只死了十六人的诡异围歼战

空城计的背后玄机

自古以来,天朝第一漏洞

第二章 状元爆粗口,中国辉煌的骂人文化

宋代皇帝一天的工作与生活

唱名赐第,进士及第系列拉风活动

中国人骂人的八种方式

第三章 王安石的“序”与方仲永的“神”

政绩典范,平凡而伟大的父亲

北宋官员工资组成及皇家赏赐

王安石与曾巩,唐宋八大家的煞气

著书立传,有质量才有将来

第四章 庆历新政,儒学复兴的第一次

五千年政治,无外乎“平衡”二字

触目惊心的苦学精神

北宋儒学复兴的先导

宋仁宗的愤怒与尝试

范仲淹被逼无奈的《十事疏》

第五章 《淮南杂说》,与孟轲比肩的思想锋芒

皇帝也搞不定的利益集团

范仲淹,安边无策,定国无志

君少年,无废书,不可自弃

《河北民》,就是下基层的原因

第六章 王氏理财,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

对百姓来说好县长比好皇帝更重要

11世纪中国农民现状及大宋物价

《与马运判书》的理财新主张

王县长驳斥转运司严打私盐贩子

第七章 嘉祐元年,帝国精英的风云际会

张尧佐事件,御史台谏官的爆炸点

四度辞勉中央馆阁职的神话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中国君主制,一个不稳定的菱形体

第八章 六塔河之狱,大宋文官的起哄精

帝国皇储,比仁宗癫痫还严重的心病

狄青下台,大宋武将的悲剧与无奈

六塔河之狱,文彦博的老对手

欧阳修出手,搅动考场风波

第九章 王安石的第二次试验

常州水利失败的启示

宋代司法制度组织构架草图

打破常规的用人之道

天下之力生天下财,取天下之财供天下费

第十章 改革枝头春意闹

茶盐、裁军,和缓的改革小步伐

包拯一生干过三件事

仁厚的赵祯

嘉祐七年,争了七八年的案子结了

第十一章 王安石新学,改革前夕的思想风暴

为人君,止于仁,宋仁宗谢幕

中国哲学思想史的发展脉络

宋理学,中国人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王安石新学的思想内容

第十二章 二十岁的宋神宗,四十岁的不惑心

濮议之争,传统与人伦的冲突

宋代文官的五大为官通病

种谔收复绥州,士大夫的野鸡心理

法家思想的实用价值

第十三章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太平盛世下的危机

宋神宗给王安石的诚意

翰林学士王安石越次入对

三十年仕途历练换来的经典政论

摆在宋神宗面前的帝国烂摊子

第十四章 熙宁变法的前生今世

中书省人员架构,宋神宗的小九九

先统一思想,而后方有鼎新革故

新旧两派的激烈碰撞

神宗的独角戏

尾声北宋帝国的长叹

附录

北宋(960—1127年)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资料

王安石和他的北宋帝国 精彩文摘

第一章 定川寨之战,科举漏洞的惨痛教训

•一项错误的军事命令•

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闰九月,大宋渭州(今甘肃省平凉市)。

知渭州、泾州观察使王沿分析各种战报,最后下达了一条军令,遣葛怀敏诸将领兵驰援前方镇戎军军事据点,阻击西夏李元昊入侵。王沿与王安石除了都姓王之外,毫无血缘关系也没有交集,但他的一条军令却对王安石及帝国的命运有着深远的影响,因为那是一条错误的命令。

王沿,地地道道的文人,在北宋武官地位急剧下降,通常是文官指挥,武官打仗,武官在前流血拼命,文官在后流血争功。入仕以来,王沿有很多政绩,他对《春秋》一书比较有研究,所谓“《易》与《春秋》明知”,《易经》和《春秋》这两本儒家经典著作是教授读书人谋生的技能。小伙子的才能受到宰相张知白的赏识,举荐进入阁馆工作。王沿走马上任,上疏议论整治军备,他指出中国向来卧薪尝胆,韬光养晦,如汉武帝之于匈奴、唐太宗之于突厥。刚开始都打不过人家,给钱和亲,忍辱负重,到了国力强盛时主动出击,往死里揍。现在我们大宋也这样,虽跟辽国和平相处,但盟约岂是久安之策哉?疏论没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军队毕竟是国家根本,不是随随便便就敢动的。景祐五年(1038年),西夏李元昊称帝,宣布独立。宗主国大宋朝臣一致认为讨伐之,于是宋夏全面战争爆发。

三川口一战,宋军败北,朝廷罢免范雍等人,重新组织领导班子。当时西北前线总指挥是夏竦(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这位领导的主要工作是在军营里喝花酒。因为他手下有两位强有力的助手,一是韩琦,另一个是范仲淹。这两位仁兄比较有思想,在任期间还算有作为。韩琦主张深入夏地,与之决战。这一军事策略在与夏军战斗初期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如任福夜袭白豹城。范仲淹主张建立军事据点,以堡垒组成火力网,逐步扩张,夺回失地,并招抚诸羌部落,以此削弱李元昊的政治力量。老范与年方十八岁的儿子范纯佑血战沙场,取得几次小规模胜利。当时流传一首歌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随着事态的发展,这句舆论口号渐渐变成了讽刺。

没多久,宋夏爆发了好水川之战。

韩琦获悉李元昊入侵,命环庆路副总管任福率领数万军士与之决战,面授机宜称不要孤军深入。夜袭白豹城一战成名的任福心理膨胀,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结果被李元昊全歼。此一战,宋军伤亡万余人。朝野震恐,对责任人西北前线最高领导夏竦撤职处理,重新组织领导班子。就这样,在幕后等候已久的王沿,终于出镜了。

庆历元年(1041年)秋,分秦凤、泾原、环庆、鄜延为四路,韩琦知秦州、王沿知渭州、范仲淹知庆州、庞籍知延州。庆历三年(1043年)四月,知渭州王沿为泾州观察使,成为名副其实的司令。以往是上札子论事,现在王沿来到了前沿阵地所有的想法都可以实现,建功立业在此一举。到了前线,他就有点儿发蒙,理论与实际有着很大的落差,没什么更好的建树,只得萧规曹随,谁让他名字中有个“沿”字。

庆历三年闰九月,王沿接到军情谍报,称李元昊调遣军队袭击镇戎军(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镇戎城位置较为特殊,与西夏前线军事据点天都山只有95公里的距离,中间山川阻隔。镇戎是扼守夏军的第一道屏障,它若丢失,敌人可以长驱直入。如果让夏军打进关中拿下长安,守住潼关即是守住关中东大门,扼住宋帝国咽喉命脉,而后再向中原地区扩张易如反掌。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从长安出潼关,杀进中原,围困洛阳王世充(郑王)。河北窦建德(夏王)率领十余万大军驰援,李世民采取围城打援的战略,在洛阳东北门户虎牢关,一举歼灭二王,平定北方,奠定帝王之资。

王沿深知此次军令的重要性,翻开花名册,他点了泾原路马步军副总管葛怀敏,一个颇有经验的将领。

王沿当面授机宜,在葛怀敏看来那都是废话,老子带兵这么多年,功名是真刀真枪拼出来的,跟我讲带兵打仗,你能耍动几斤大刀?但毕竟人家是领导,葛怀敏哼哈答应,表示不辜负领导期望。就这样,泾原路马步军副总管兼泾原秦凤两路经略安抚副使葛怀敏,带着儿子和几千名士兵,迎着凛冽的秋风,从渭州出发,浩浩荡荡开赴前线。

王沿站在城头目前他们远去,心里空落落的,望着起伏连绵的群山和那一片惨淡的夕阳,总觉得有不祥的预兆。王沿忽然想起了范仲淹评价葛怀敏的那句“猾懦不知兵”,心里着实为他捏了把冷汗。

这将是一场怎样的战争?

无人可知。

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这场即将到来的大战,竟然以神奇而诡异的结果收场。

•宋夏百年的恩恩怨怨•

葛怀敏是官二代,北宋太宗朝名将葛霸之子,以父荫当官,行伍出身。刚当官那阵子,葛怀敏年少气盛还是很有作为的。他上了一疏《平燕策》,详细论述如何收复燕云十六州(实际上是十四州),皇帝一看这孩子有乃父遗风,遂知河北东路雄州(今河北省保定市雄县),已经到了宋辽边境,隔着拒马河与辽国相望。

葛怀敏上任伊始,赶上年头不好,时逢京津唐地区大旱,护城河都干了。葛怀敏忧心忡忡,他是军人,比普通官员多了一份居安思危的战略考量。干旱断流,水文地理直接暴露在辽使面前,人家肉眼一看等同测绘。虽然两国有停战协议,然而防人之心不可无。于是,葛怀敏下令挖河填满,塘复如故,致使来回交流的辽使不知有多深。葛怀敏任莱州团练使时还发生了一件事。有一群士兵发生哗变,他率领军队趁夜偷袭,尽诛其党。以敏锐的政治觉悟,摆平了这次不大不小的突发事件。

葛怀敏一路顺风顺水磨勘升迁,如果不出什么意外,封公荫子应该不成问题。正当葛怀敏甩开膀子准备大干一场时,一纸诏书扔在他办公桌上,两个字——降职。葛怀敏干得好好的,降职降得太冤枉,他是被老丈人王德用牵连所致。岳父大人也是位名将,十七岁时曾在西北战场痛扁李继迁,因为给仁宗进献美女遭到谏官王素等人弹劾下野。如今犯了点儿错误,葛怀敏心里别扭,看着其他高干子弟加官晋爵,唯独他老哥一个在地方一隅当个小官,尸位素餐,也不是他的性格。

正在葛怀敏郁闷的时候,西夏李元昊给了他机会。

水是有源的,树是有根的,没西夏在外作死,哪来的熙宁变法。西夏党项族的漫长建国之路,在此简言之。

《隋书•党项传》载:“党项羌者,三苗之后也。其种有宕昌、白狼,皆自称猕猴种。”党项与吐蕃的语言同源,均属藏语系,古羌族的一支。东晋十六国时,依附鲜卑慕容氏的吐谷浑王国,赐姓拓跋,这时党项诸部最有实力的是平夏部。唐太宗时期,党项归附于唐朝,赐姓李。党项族姓氏经常更改,前后更易四次,每次都是一种政治需要。经过五代政权更迭,占据青海、甘肃、宁夏部分地区的党项族一直依附中原王朝,直到宋朝建立,党项人民才走上了政治舞台,成为五代藩镇最后的余孽。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宋太宗赵光义削藩镇兵权,把党项平夏部首领李继捧弄到京城,因此夏州政权连根拔除。李继捧族弟李继迁不愿归附宋朝,逃遁成为地下党,活动于党项诸部之间,撺掇族人拿起武器反抗宋廷,恢复祖宗三百年之基业。宋廷真没把他这小股土匪势力当回事儿,任由他作死。雍熙二年(985年),李继迁终于闹出了动静,会同族弟李继冲诱杀宋将曹光实,占据银州,获得大量军事物资,又作案几次,终于惹毛了宋太宗,赵老三亮出了老当益壮的大宋悍将李继隆。

李继隆和李继迁名字上犯同一个字,但他们毫无血缘关系,也不是一个民族,相反他们是战场上的仇人。李继隆一到,李继迁老实了,被打得可哪儿乱窜,最后躲猫猫玩失踪。直到死也没打过李继隆,同样李继隆直到死也没有消灭他。

李继隆大有来头,他是北宋太宗朝的战神,父亲李处耕是赵匡胤的战友,以父荫入仕。经过赵匡胤撮合,李继隆一妹妹嫁给赵光义,即明德李皇后。宋太宗北伐辽国,高粱河(今北京市西直门外)一战,宋军全军覆没,赵光义骑驴跑回宋境,击溃宋军的是辽国战神南院大王耶律修哥。后来这位辽国战神入侵大宋,被李继隆揍了两次。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宋廷仿唐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弄了个昭勋阁二十四功臣,其中五位职业军人上榜:曹彬、潘美、李继隆、曹玮、韩世忠。狄青和岳飞榜上无名。

继李继隆之后出场的就是曹玮。

李继迁去世后,儿子李德明继承父志,继续与宗主国周旋。北宋初期的军事实力是很强的,与辽国旗鼓相当,李继迁这个恐怖组织头目被打得钻山里不敢出来就是个强有力的证明。所以李德明更多采取了政治策略,名义上投降,暗地里扩张。当时,宋辽交兵达成澶渊之盟。李德明利用这个良机,一会儿投降宋,一会儿投降辽。两国不断给他颁发荣誉头衔,辽国扶植李德明以牵制宋廷,反之大宋也是这么想的。在两国的政治博弈下,李德明终于被扶植了起来。

党项平夏部占据青藏高原、河西走廊的结合部,地理位置十分特殊,控制中原与西域的商贸往来。山川纵横,易守难攻,强大的唐王朝都没把他们怎么样。因为地形有利,李继迁才敢造反。李继迁曾向实力江河日下的吐蕃、回鹘两部发展,并把此战略告诉了儿子李德明。当时,大宋年轻将领曹玮看到这一问题,要求朝廷趁着李继迁刚死不久,赶紧出兵灭了李德明,他说:“今国危子弱,不即捕灭,后更强盛,不可制。愿假臣精兵,出其不意,禽德明送阙下,复河西为郡县,此其时也。”结果李德明棋高一着,待曹玮主持前线工作时,已失去了消灭李明德的最佳时机。

曹玮,曹彬之子,也是以父荫入仕,但他绝对是狠人。刚刚到任,因为一位老军官没有按照他的要求修防御工事,斩立决,树立了威信。一改乃父气质淳厚宽待士卒的作风,他要建立一支铁一样纪律的军队。曹玮先后剪除归附平夏部的小部落,防止做大,李德明假装没看见,消停眯着投降。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九月,曹玮在收拾诸羌过程中遇到最大的不合作力量——青唐羌部落。他们是吐蕃后裔,散落在青藏高原,一旦让他们成了气候对宋帝国的威胁远远大于李德明的党项平夏部。双方在经过试探博弈后,终于爆发了三都谷之战,位置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境。此一战,曹玮击溃青唐羌部落的三万余骑,向北追逐二十余里。最后生擒7人,斩首千余级,获战马等物资33000计。宋军阵亡67人,伤者160余人。

曹玮的狠毒吓坏了李德明,在他主持西北工作期间,李德明一直不敢轻举妄动。曹玮通过对诸部落的拉拢打击,断掉李德明臂膀,削弱了平夏部对宋帝国的威胁。曹玮去世两年后,辽国加封李德明为夏国王,撺掇他独立。宋廷迫于国际形势的压力不得不承认李德明的合法性。李德明也想独立,可惜老天没给机会,当年去世。机会留给了儿子李元昊,景祐五年(1038年),李元昊称帝。此时,宋帝国已享国祚八十余年,精华迟暮,名将已远,胜利的天平开始向西夏倾斜。

李元昊宣布独立后,宗主国大宋举兵讨之。

于是,葛怀敏派上了用场!

•全军覆没,主将葛怀敏判断失误•

葛怀敏上了前线,他能上前线的原因很简单。此际,宋帝国人才凋零能打仗的不多了,基本属于“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地步。放眼帝国名将后裔,一个个吊儿郎当的,要么好勇斗狠,要么弃武从文。相比之下,有军功的葛怀敏形象忽然间变得高大威猛。

上战场之前,宋仁宗召见老葛,为了激励他,送给他一副盔甲。

老葛捧着盔甲,惊喜交加:“臣愿复河西郡县,收复失地,为大宋江山马革裹尸,伏惟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说完,葛怀敏“砰”一个响头重重磕在地上,都出血了。之所以这么卖力气,主要是御赐的甲胄,不是别人的,正是名将曹玮的。

宋仁宗的意思不言自明,希望他能够成为下一个曹玮,成为本朝名将。

葛怀敏每想起这件事,依然心潮澎湃。这次,他为前线主将,将要复制名将曹玮的神话。

判断一位武官是否为名将,有两个最基本的标准:战绩和战果。

一位将领生平指挥大小一百场战役,多半以上胜绩。不管战果如何,单从战绩上来看他就是百战名将。譬如汉之李广,平生没指挥过什么轰轰烈烈的战役,但是胜率非常高,很少输。再如一直打败仗,忽然赢了一场决定性战役,也可以认为是名将,如三国曹操,起兵时一直被揍,最后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奠定统一北方的基础。假如一位将领指挥一百场战役结果全输了,臭不要脸愣说自己是名将,等着吧!他那张脸早晚得被抽成大红灯笼,高挂于艳阳楼顶。

九月初九,葛怀敏军队开到距离渭州38公里处,进驻瓦亭寨(今宁夏固原市泾源县瓦亭村)。今城墙虽已残破,然而轮廓依旧可见,东窄西宽,整个寨子成口袋形,东西长520米,南北宽150—290米。在这里,老葛集结诸部,各部将领领兵前来会合,兵合一处,其中蕃兵占了绝大多数。

老葛主持军事会议,与众位将领商议如何阻击夏军。军事会议在压抑的气氛中进行,没有以往的慷慨激昂,毕竟夏军两次胜利对宋军造成了心理阴影。夏军再次出动,有多少人马、行军路线、军事目的、作战计划等等,他们一无所知。情报不准确,这个会没法开,诸将意见也不统一。众将多主张原地固守,以逸待劳。虽说夏军来去如风,他们毕竟还没有到达镇戎军,会不会信息有误?瓦亭寨距离镇戎军,直线距离只有35公里,一旦有变,急行军也来得及。

正当老葛焦头烂额的时候,王沿的书信到了,书曰:“第背城为砦,以羸师诱贼,贼至,发伏击之可有功。”信中王沿再三嘱咐葛怀敏不要轻举妄动,我们已经吃过了两次亏,总该长点儿教训。大军主力在镇戎南的第背城驻扎,以羸弱之师诱夏军上当,然后打伏击,出奇制胜。第背城距离瓦亭寨35公里,距离镇戎军非常近。当尚不清楚夏军会从哪里冒出来时,以静制动算是个良策。

老葛把书信一扔,下达了军事命令:“瓦亭寨都监许思纯、新环庆都监刘贺率领五千蕃兵为左翼,天圣寨主张贵殿后,沿边都巡检使向进、刘湛为先锋,赵瑜为后援。其余诸将,随我一起进发镇戎。”

计议已定,大军开赴前线。

老葛性子较急,战马还没喂完草料,当晚他就率军北上了。一路上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不见敌军,唯有秋风瑟瑟,在山野之间哀嚎。军队行进到镇戎西南,老葛派百余骑兵先行,他率领部队继续徐行。走马承受(情报官)赵政见情况不对,急忙建议:“今或距离贼人已经非常近,不可轻进。”老葛点点头,赵政说得没错,现在还没有敌军任何准确情报,来去如风的夏军,说不定什么时候会突然杀出,还是谨慎为好。镇戎城有守军,如果率兵入城,万一夏军杀来,那不连窝端了吗?

老葛选择了养马城,此地距离镇戎城很近,就在这里驻扎。其他诸部驻扎于镇戎军附近,一旦有变,可相互照应。知镇戎军曹英、泾原都监李知和、西路都巡检赵麟分别屯兵镇戎城西六里,到了晚上他们入城自守。如此这般,三天过去了,还不见夏军动静,一切看似很正常。

正常得有点儿邪乎,因为太正常即是不正常。

第四天,情报来了——西夏李元昊贼军已到达新壕外,逼近清水河畔的刘璠堡。

这条情报极为重要,有两点意义:第一,敌人距离非常近,刘璠堡据清水河上游,沿着河直接能跑到镇戎城,两地距离25公里左右。这段地形多平坦,利于骑兵奔袭。第二,大战一触即发,可以阻击敌人的地方只有一个,那就是镇戎西北18公里处的定川寨。

刘璠堡、定川寨、镇戎城,在地图上连在一起近乎是倾斜的等腰三角形。

诸位将领急至养马城,葛怀敏召开了军事会议。

泾原路都监赵珣分析指出:“敌人远道而来,人数众多,锐不可当。此际,我们当速战速决。为今之计,只有出奇制胜。在马栏城设置关卡,阻断贼人归路。大军驻守镇戎城,保证粮道补给,等待敌军出现了疲态,我们再出击,那样的话赢的几率会很大。否则,我等必被屠之。”众位将领心领神会:站在最前沿的将领果然有见解。所有人齐刷刷地盯着葛怀敏,等待这他这位前线总指挥下达命令。

老葛摇摇头,目不转睛地看着地图。众将愕然,难不成老葛还有什么更高明的战略?

老葛思忖良久,才说:“兵分四路,第一路,向进、刘湛出水西口;第二路,由曹英率兵增援刘璠堡。第三路,赵珣率领去莲花堡;第四路由我和刘贺率领出定西堡。”最后,他一指军事地图,“会于定川寨,在这里阻击敌人。”此言一出,反应极为强烈。大伙都说咱们士兵战斗力低下,人数又不占优势,如何阻击来去如风的夏军?这种贸然出击太危险了,简直是赌博,而且赌输的希望还很大。

老葛沉声道:“执行命令!”

诸将相互看了看,只得各自领命而去。老葛比任何人都想赢得此次胜利,因为他身上穿着曹玮的甲胄,在他看来定川寨依山而建,是唯一可以出奇制胜的地方。趁敌人还没过刘璠堡,早早屯兵定川寨,等他们一旦突破刘璠堡,那时候便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偷袭阻击。诸部早上出发,中午时分会于定川寨,可见堡垒之间相距很近,只是各部到达的方式没有葛怀敏想象的那么一帆风顺,战事的进展也完全偏离了他的计划,因此他失去了一次成为名将的机会。

阻击,忽然就变成了突围。

•只死了十六人的诡异围歼战•

刘湛、向进率领兵力约一千人从水西口向定川寨进发,一路上了无动静。像这种情况,前线将领见得多了。每天枕戈待旦,脑袋别在裤腰里过日子。两次大规模战役宋军失败后,消极厌战的情绪如同瘟疫般在前线士兵们中间传播开来。将领们也以固守为主,憋屈得很,还真不如与敌人拼个你死我活来得痛快。这次夏军满足了他们,很快决一死战的机会来了。

刘湛、向进部率军行进到赵福新堡,突然遭遇敌人。二话不说,夏军抽刀就砍。

夏军以骑兵为主,宋军是步骑混合。遭遇战中,夏军如同狼入羊群,往来冲击。刘湛一面命人飞报主将葛怀敏,一面且战且走,撤退到附近的向家峡据点。刘湛、向进两人倒吸一口冷气,知道敌军近了,没想到说来就来,从什么地方出来的都没看清。

夏军也没有真打,只是尾随而已,他们到底要干什么?

老葛接到刘湛的情报后,急令赵珣、曹英前去增援他们。命令刚刚下达,前方又来了新的情报,称李知和麾下蕃兵五千人与敌人列于定川寨北,正在对峙。老葛急忙取消增援刘湛的命令,军队急行军会于定川寨。

中午时分,宋军诸部在定川寨会合。

葛怀敏最后一个到达,当他到达定川寨时,心里凉了半截儿。敌人亦步亦趋,左面出一波,右面出一波,一会儿到了刘璠堡,一会儿又到了定川寨。无形之中他们好像被敌方赶进了一张巨大的网中。老葛的判断没有错,宋军诸部会合定川寨没过多久,黑压压的夏军兵临城下。

定川寨依山而建,地理位置较特殊,瓮城东北是响水川和清水河交汇处,那里是风口。整个寨子比瓦亭寨大不了多少,本有守军在,容不下宋军一万人。

葛怀敏列队迎战,他坐镇中军,为决战主力。

曹英部列于定川寨瓮城东北,刘贺部蕃兵列于西北。

既然遭遇于此,那就开打吧!

战事最先从西面的刘贺部打起来。刘贺的部队是蕃兵,他们有战斗力,但不卖力气。

宋军军队由禁军(中央军)、厢军(地方军)、乡兵(民兵预备役)和蕃兵(少数民族部队)组成。仁宗庆历年间禁军多达120万,军费开支1200万贯,竭尽国力去养兵,结果养了一群废物。西北战事吃紧,朝廷决定招募蕃兵加强防御,来个“以夷制夷”,主要是西北地区的羌人、吐蕃以及党项等。蕃兵工资低,劳动力相对廉价,但宋廷对待蕃兵有着本质上的歧视,这就造成了蕃兵积极性不高,他们也不傻,拿工资混口饭吃,真正到战场上谁给你玩命。宋廷自以为手段高明,此次战役蓄养蕃兵的副作用暴露无遗,直接影响了战事走向。

葛怀敏命刘贺率领蕃兵去攻占定川寨的水源,结果蕃兵们到夏军面前比划一下,溃退而散。夏军乘胜追击,放弃蕃兵,绕过瓮城东北的曹英部,直奔老葛的中军而来。

大战爆发!

中军是这一支宋军部队中战斗力最强的,夏军骑兵冲击了几次,中军阵形岿然不动。夏军见没收到效果,回击曹英部。曹英已做好了战斗准备,还没等夏军骑兵杀到,意外发生了……突然间,只见一股黑风从东北蹿起,小规模的沙尘暴直扑曹英部。这一刻,曹英体到了什么叫“风口浪尖”。部队顿时大乱,自相踩踏,攀爬入城。

“后退者……”曹英气得抽出宝剑,“斩”字还没说出来,迎面飞来一支冷箭,正中面部。曹英只觉眼前一黑,天旋地转跌入了战壕。

宋军就这样乱了套。

中军葛怀敏部,夏军的骑兵如何冲击都没有乱,此时竟被曹英部搞乱。中军士兵见黑风乍起,扔了刀枪就往瓮城里跑,可见自然界的力量永远是那么可怕。刀头舔血,敢与敌人拼命的战士们,见到沙尘暴犹自惊慌失措。

马上的葛怀敏大喝一声,欲立止士兵,确保阵形不乱。但乱套的时候没人听他的,前挤后推,如同怒涛骇浪的人流一拥而过,老葛从马上“扑通”掉了下来。那一瞬间不知有多少士兵从他身上踩过去。亲信拼死把他救出来,大伙七手八脚地把他抬进城里。

夏军乘宋军大乱再次杀来,关键时刻赵珣挺身而出:“刀斧手,上——”

刀斧手一顿疯狂砍杀,击退了夏军的进攻。

老葛是行伍出身,皮糙肉厚,换了文官早被踩死了。饶是如此,过了很久老葛才苏醒过来,水都没喝一口,起身冲出去挑选战士,在定川寨战壕边缘继续与夏军作战。老葛再一看战场上,血流满地,尸体横陈。刚才一股邪风不战自乱,相互踩踏死了不少人。更可怕的是夏军毁桥断路,截断定川寨的水源。事情麻烦了,士兵们不吃饭可以支持几天,不喝水顶多坚持三天。

战事稍稍缓和时,赵珣组织了骑兵开始主动出击,与夏军骑兵死磕了一阵。夏军稍却,向后退了退。无论是葛怀敏还是赵珣,众位将领都感到非常可怕的一点——士无斗志。主将浑身是胆打几根钉子?没有士兵的支持,将领玩不转。

战事陷入了僵局。

从中午打到晚上,两方胜负未定,互有伤亡,夏军似乎也没有要撤军的意思。日落时,夏军士兵点起火把,在瓮城西北角喊话,操一口兰州拉面的味儿喊道:“你们已经被包围了,放下武器,赶紧投降!”有多大嗓门喊多大动静,喊得宋军人心惶惶,斗志全无。

夜幕时分,夏军留一部分放哨的,其他士兵退到了安全区。

老葛召开军事会议,这可能是最后一次。当前之计,只有突围了。众将一言不发,谁也没有好办法。

老葛说:“集中优势兵力打开突破口,前往镇戎城。”

赵珣跳起来反对,他的意见简单实际,定川寨尚且有贼人,谁能保证距离此地18公里的镇戎城没有敌人?在完全不清楚敌人到底有多少人马,怎样的作战计划的前提下,贸然突围等于送死。我们应出其不意,借定川寨依山而建的地理优势,翻过六盘山去定川寨南50公里处的笼竿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赵珣一说大伙都反对,棋走得太险了。这么多人都翻山越岭,迂回到笼竿城路途遥远难行,不切合实际。将领们实在多虑了,因为在他们决定突围时,居然没有一个士兵跟着。

赵珣怒道:“为今之计只有这一条路可走,其他的都是死路,向南突围镇戎城那儿会遭到截击。敌人与我们打了一小天,人困马乏,必然在附近驻扎。”赵珣抽刀在手,“我敢削断手保证。”

大伙急忙上去拦住他,咱们现在这不是在商量嘛,何必呢!赵珣气呼呼地一屁股坐下,不吱声了。

老葛想来想去,没有采纳赵珣的意见,他失去了最后一次成为名将的机会。

最终,老葛与众将商量决定向镇戎城方向突围,从哪儿来回哪儿去。突围时,以鼓为号。计议已定,各自回去休息,养精蓄锐等待突围时间到来。直到次日黎明鼓也没响。老葛十分纳闷,昨晚已把突围的命令传达了下去,为什么到了天明大军一点要走的意思都没有。管不了那么多了,老葛下令以曹英、赵珣为先锋,刘贺、许思纯为左右翼,李知和、王保、王文等殿后,向镇戎方向突围。

士兵们看着十几位将领,目光中有了浓浓的陌生之意。

老葛翻身上马,一名士兵跑出来牵住马缰:“总管,不能回镇戎,转道而行吧!”

回镇戎的确有危险,不确定因素太多,在士兵们看来等于送死。老葛叹口气,暂时下马,命参谋郭京去瓮城中给战马取草料。郭京去了良久,左等不出来,右等不见人。老葛等将领面面相觑,士兵们还在用陌生的眼神盯着他们。他们读懂了,没有人愿意跟着他们去送死,或者说没有人愿意打仗,参军只是为了混口饭吃。

老葛气不打一处来,翻身上马要走。士兵又上前拦住,劝主将要三思而后行。按照他们的意思不能回镇戎,太危险了,夏军没准儿在镇戎等着,去不等于送死嘛!还是找个消停地方躲起来,等夏军退了,咱们再安全回去。

老葛怒道:“滚开,一群御敌无方扰民有术的废物。你们怕死,老子不怕!”士兵再劝,老葛抽剑就砍。其他诸将见状,翻身上马,追随葛怀敏向东南镇戎军方向突围。

望着十几位将领孤单离去,定川寨一万余士兵无动于衷。没有人跟随,没有人动弹,甚至连一句“保重”的话也没有说,这是宋军纪律的悲哀,更是帝国政策的失败。

老葛等人驰行二里许,早已埋伏好的夏军忽然出现,然后管杀不管埋,一个没剩。留下一连串阵亡名单:葛怀敏、曹英、李知和、赵珣、王保、王文、刘贺、李岳、赵麟、许思纯……

士兵无斗志,一个准哗变葬送了葛怀敏等将领。他何尝不知突围镇戎的危险,可是他身披曹玮的甲胄,即便大宋所有军士怯于战斗,但他必须挺身而出。一旦突围成功,他还可以收拾其他军队力量,组织反击,也无愧于先辈在天之灵。诚然,老葛水平有限,然而哪个军官没想过建功立业成为名将,总得有那个历史机缘。更何况在大宋操蛋的军事制度下,其实他们都是受害者。

夏军灭掉前线葛怀敏等将领,并未对定川寨内的九千四百余宋军斩尽杀绝,因为那里多是蕃兵,同宗同源。此外,刘湛、向进部一直在向家峡堡消停眯着,既不增援,也不撤退。定川寨内老葛儿子葛宗晟、郭京、王昭明、赵政等将领,竟然神奇地活着回到了后方。

这场诡异的定川寨之战,最后以十六名宋军将领战死结束。

夏军缴获战马六百,乘胜南下,长驱直抵渭州,幅员六七百里,焚荡庐舍……

王沿就在渭州。

•空城计的背后玄机•

王沿接到战报称夏军距离渭州非常近,冷汗顿时下来,坏了!他不清楚前线战况如何,但他清楚老葛玩完了,未能达到阻击敌人的战略目标。王沿深深失望,老葛怎么就那么不堪一击?如果按照他的指示,原地固守,敌人也不可能突然杀到。唯一的解释只有一个,葛怀敏擅自行动把领导的话当个屁放了。王沿甚至有些后悔,当初如果派泾原路都监赵珣领兵前去阻击,会是什么效果?

大敌当前,马后炮已无关紧要,要命的是渭州防守空虚。距离渭州最近的泾原路有七万兵马驻守,两地直线距离66公里。坐等援军赶来,估计王沿的坟头都长庄稼了。经过短暂的慌乱,王沿很快镇定下来,下令传檄诸部前来救援。远水解不了近渴,但这是战略。让夏军到渭州为止,宋夏在此决战,避免让敌人继续深入,那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传令官带着王沿的命令,飞马传信。目前等待援军等于坐以待毙,只有自救了。王沿命州内老百姓全部登城,只要有口气的都上去,每人手里发大旗一面。副官们不禁发出了质疑:这能行吗?王沿心里捏了把冷汗,他也不知这招空城计管不管用,是英雄是狗熊只有赌一把。没有后退的机会了,因为夏军已经到了城下。

王沿命令道:“摇旗呐喊,锣鼓助威。”

城下夏军黑压压一片,不知有多少人,能把葛怀敏近一个师编制的人马吃掉,可想而知有多少人。就在城墙上的王沿心怀忐忑的时候,奇迹发生了!来势汹汹的夏军绕着渭州城转了两圈,没有进攻的意思,竟然非常有秩序地撤军了。

副官们见夏军走远,纷纷向王沿投以惊叹赞许的目光,不由得佩服王大人技高一筹。随随便便摇旗呐喊就把李元昊气势如虹的骑兵吓跑了,实在是高。王沿也很纳闷,夏军远道而来难道只是为了一瞻渭州领导新颜?再进一步,完全可以参观遗容。

王沿冷静地分析后尤感后怕,不是夏军被他吓跑,是他捡了一条命。

西夏那面的情况是这样的:宋军前线战略要地镇戎军与西夏军事要地天都山距离很近,百里之遥,双方形成对峙局面,谁也无法鲸吞。西夏国师看到宋军关中地区防备松懈,可派一支劲旅奇袭关中,直捣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如果拿下了关中地区,守住潼关,整盘棋就活了。李元昊采纳国师建议,发兵十万,分兵两路。一路从刘璠堡出,另一路从彭阳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东南),绕过镇戎军,直取渭州。

第一路军遭遇了宋军葛怀敏,于是有了那么一场诡异的定川寨之战。另一路夏军遭遇原州知州景泰的顽强阻击,死伤较大。此外,宋境鄜延路屯兵六万八千、环庆路五万、泾原路七万、秦凤路二万七千,共计二十余万。范仲淹等前线领导得到消息后已率军来援。名将李元昊见阻力很大,真要与宋军死磕,家底容易打光,于是烧杀抢掠,打完酱油回去了。

经过三次大规模战役,宋廷完败,被人家打怕了,其后在西夏与辽国交恶、夏国空虚的环境下,竟不敢主动出击。遂与西夏握手言和,史称庆历和议,即夏向宋称臣,宋给对方岁钱。从宋与其他邻国如辽、夏、金交战记录来看,宋人有记仇的本性。例如辽打宋,两国成世仇,后辽被金打的时候,宋联金灭辽。金打宋,两国又成世仇,后金被蒙古打的时候,又联蒙古灭金,正应了那句“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宋夏双方暂时言和,实际上大宋复仇战远没有结束。

此次,宋夏交兵有个人值得注意,他就是助纣为虐的大夏国师张元。

•自古以来,天朝第一漏洞•

夏军的征讨檄文上有一句“朕欲亲临渭水,直据长安”,读之豪气干云,出自于张元之笔。

张元,华阴布衣,另说许州人,不管他是哪儿的,他是汉人。他曾经在宋帝国奔走呼号,是科举漏洞千千万万受害者之一。

宋朝旧制,科举最后一关殿试,还要刷下一批举子,这就是漏洞。

宋代取解试相对明清乡试门槛较低,但全国性礼部试,考生来自全国各地,通常一万多人,录取比例百比一,有的年份录取比例比这个还低,所以科举变得非常残酷。以往有很多案例,殿试落榜的举子上吊的、跳河的、还有北漂一辈子回不去家的。按说经过各州取解试、全国性礼部试,考中的已经不容易了。不知道哪位大爷规定的,殿试还得淘汰一批。殿试落榜,的确有点儿冤。

布衣贫民张元,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读书科考是寒士的唯一途径。张元学习也不错,可以代表州县最高教育水平,但考了好几次都没考中,给县里丢了脸,结果被县老爷揍了一顿。当时张元给时任陕西路经略安抚招讨使的韩琦写了封求职信,希望能得到一个幕僚的工作,可惜被拒绝了。

张元和吴昊、姚嗣宗三个难兄难弟,求职无门,万念俱灰,三人在国境喝酒,各自写了首诗,然后一路哭着投奔西夏。事实证明他们才华横溢,如果留在宋朝必能成就一番事业。巡视边境的范仲淹见三人诗作大为惊叹,策马急追。范仲淹觉得的确冤枉,这三个怀才不遇的小伙子本朝弃用,若跑到敌国必成祸害。范仲淹预见到了,然而没追上。

张元到了西夏,李元昊封为国师,没过多久,宋夏爆发好水川之战。夏军完胜,宋军伤亡万余人。消息传到宋廷,朝野震恐,一打听才知道西夏的谋士是张元。群臣没人吱声,他就是那个当年殿试落第求职无门的穷小子。

定川寨之战后,张元写在边境上的诗狠狠地抽士大夫们一记响亮的耳光,诗曰:“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翻译过来意思说,前线永兴军的领导们,夏竦,你哪里耸人听闻?韩琦,你哪里出奇?宋廷士大夫们不过一群赶大车拍马屁的,妄谈军机大事,你们行吗?

仁宗天子历来被称为盛世之君,他统治时期史称“仁宗盛治”。《宋史》对他有极高的评价:“君臣上下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子孙一矫其所为,驯致于乱。《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性格比较好,恭俭仁恕,出于天性。仁宗不忍心看到那么多十年寒窗苦的举子落第之后走上绝路,于是下诏废黜殿试落第的规定。后世明清沿袭,省试考中不再落第,殿试只是给考生一个政治出身。仁宗真可谓是明君!

其实,不是这样的!

“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等词汇是我们发明的,旨在说明预防和长远计划的重要性。然而,宋代中国的决策层缺少战略眼光,缺少日本治理沙漠跑到中国种树的远见,更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用句成语叫“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被动应对,美其名曰“以静制动”,科举漏洞即是很好的证明。因为“张元叛宋”事件对宋帝国造成重大伤亡,有了这个血淋淋的教训,才有了“进士殿试皆不默落”的规定。并不是真的因为皇帝英明,体恤考生。

王夫之评价宋仁宗很准确,他说:“计此三十年间,人才之黜陟,国政之兴革,一彼一此,不能以终岁。吏无适守,民无适从,天下之若惊若骛,延颈举趾,不一其情者,不知其何似,而大概可思矣。”最后王老先生给宋仁宗下了三个字的概括总结——“无定志”。翻译过来意思说他是漂亮的草包,没长劲儿,即将发生的庆历新政也证明了王老先生的评价。

张元带着一股怨气叛宋,成了不折不扣的“汉奸”,以灭宋为志,他的经历颇像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只是张元远远没有伍子胥有杀伤力,那厮为了一己私仇灭了自己的祖国,竟然被后世颂扬。张元听说李元昊要与宋廷议和,第一个跳出来坚决反对。

宋廷士大夫对张元采取的态度非常值得玩味。

张元在西夏混得风生水起,打得大宋满地找牙彻底服了,不知道哪位大爷出了反制损招。张元不是走了嘛,但他的家人亲戚都在宋国境内,以钱粮养之。一方面安抚张元的愤怒,另一方面李元昊必对他起疑心。赐张元亲戚钱粮时,诏书上将张元的“元”改为了“源”,源头的意思,骂他虽然你吃里爬外,但我们大宋、你的祖国,对你的家人非常友好,所以你就别再挑唆李元昊打我们了。希冀通过“道德”的力量感化张元愤怒的心。宋廷士大夫喜欢把道德摆在前面,有种强迫别人服从道德的意味,然而常常事与愿违。有给张元亲戚的闲钱还不如雇个江湖高手干死他算了。主意不错很“高明”,“高明”之处在于招惹了张元的第三次打击,也就是定川寨之战。

在张元看来,你们他妈的早干啥去了,现在我强大才想起我来?我穷得要饭的时候朝廷干什么去了?哀莫大于心死,张元的心早已死寂,甭指望他念及故国,因为故国曾经把他抛弃过。张元的行为正好验证王安石的那句诗:“此时少壮自负恃,意气与日争光辉。”
可叹,留不住精英人才是天朝的第一漏洞,自古皆然。

图书网:王安石和他的北宋帝国pdf

继续阅读

→→→→→→→→→→→→→→→→→→→→查找获取

政治人物

[美] 陶涵-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的奋斗.mobi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的奋斗作者: 陶涵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的奋斗作者简介 陶涵(Jay Taylor),美国国务院资深官员,通晓中国语文及事务。曾任职台北美国大使馆,负责政情报告与分析;美国与中共建交后,任...
政治人物

基辛格的外交思想与战略pdf

“人们希望演化出与梅特涅体系相类似的东西,在其中权力均衡由于共同的价值观得到加强。”这是基辛格对后冷战国际格局的认识与期许。但同时他依然相信稳定的国际秩序取决于我们自身的努力,他说...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