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英] D.H.劳伦斯 ISBN:9787544783965

[英] D.H.劳伦斯 2023年10月11日11:23:53
评论
337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书籍作者:[英] D.H.劳伦斯

ISBN:9787544783965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连载状态:全集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下载次数:6131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内容简介

康妮嫁给贵族查泰莱为妻,但不久他便在战争中负伤,腰部以下终生瘫痪。在老家,二人的生活虽无忧无虑,却死气沉沉,直到庄园的猎场看守重新燃起康妮的爱情之火及其对生活的渴望。《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有争议的英国小说之一,在英美遭禁三十多年,1960年,审判《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一案震动世界。六天的辩护中,三十五位名流为之做证,此书全本终于得以公开发行,一度洛阳纸贵。如今,这本书早已从一本饱受争议的情色小说成为现代文学经典之作。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你必将永远孤独,但不代表你不能幸福。”
——D.H.劳伦斯(1885—1930)
英国小说家,诗人,散文家
出身于英国诺丁汉郡矿工家庭,做过职员与小学教师
常被误解为将过人才华浪费在情色题材上文学天才
长篇小说代表作包括《虹》《恋爱中的女人》《儿子与情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等

【译者简介】

黑马
本名毕冰宾,资深翻译、作家。曾为诺丁汉大学劳伦斯研究中心等机构的访问学者和访问作家,译有十卷本《劳伦斯文集》。

编辑推荐

世界文学经典,却被禁长达三十多年,一举震动文坛的争议之作。
想要挣脱乏味和空虚,只有勇敢地爱与生活。追随内心,无关对错。
黑马经典译本以禁书审判案后企鹅发行的未删节版为底本,历经四次大范围修订,增补删节段落,保留原书用词,还原劳伦斯本初的写作面貌。
特别收入劳伦斯特为此书所著辩护长文,呈现完整的创作初心。

护封使用伦敦艺术中心1961年首度排演《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剧照,采用艺术纸印刷,还原年代触感。

内文版式疏朗,锁线平装,易平摊,轻松阅读。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电子书免费下载

pdf下载
txt下载
epub下载
mobi下载
azw3下载
下载暂时关闭,开启另行通知

前言

废墟上生命的抒情诗

摆在读者面前的,是一本在英美长期遭禁的世界文学名著。直到1960年代,当英国终于宣布开禁这本小说后,一度洛阳纸贵,高踞畅销书排行榜数周并长销至今。但比畅销和常销更重要的是,它的开禁标志着人类的宽容精神在劳伦斯苦恋着的祖国终于战胜了道德虚伪和文化强权。从此,劳伦斯作为二十世纪文学大师的地位得到了确认,劳伦斯学也渐渐成为英美大学里的学位课程和文学研究的一门学科。时至1990年代,劳伦斯研究早已演变成一种“工业”,得其沾溉获得学位、靠研究和出版劳伦斯作品为生的大有人在。劳伦斯若在天有灵,应该感到欣慰。
在中国,这部小说问世不久,文学界就报之以宽容与同情。林语堂和郁达夫的两篇评论文章影响甚广,他们结合中国的国情,将《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与《金瓶梅》做了深入的比较,认为前者对性的叙述是全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和象征意义,因此不能将其看作“淫秽”。郁达夫还认为,即使是性的叙述,劳伦斯的手法也是高明的,“使读者不觉得猥亵,不感到他是在故意挑拨劣情”。而郁达夫当年所下的结论即劳伦斯是“积极厌世的虚无主义者”则更是空前绝后精辟,他高屋建瓴地给劳伦斯文学下了定义。几个杂志陆续出现节译,其后出版了饶述一先生翻译的单行本,但因为是自费出版,发行量仅千册。当年的中国内忧外患,估计人们都没了读小说的雅兴,这个译本就没有机会再版。
光阴荏苒,五十年漫长的时间里中国读者与此书无缘。到1980年代,饶述一的译本在湖南再版,不久就被禁。但幸运的是,中国的学术与出版界对劳伦斯早就有了一个全面公正的认识。
除了这部小说外,劳伦斯还著有另外十一部长篇小说,五十多部中短篇小说,多部诗集、剧本、游记和大量的文学批评、哲学、心理学和历史学方面的著作与散文随笔。他还翻译出版了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及意大利作家乔瓦尼·维尔迦的长篇小说等,仅凭这些译文就足以称他为翻译家了。这位矿工的儿子,以自己非凡的文学天赋、敏感的内心体验、坚持不懈的意志和顽强的生命力,拖着带病之躯,在短短二十年的写作生涯中,为后人留下了卷帙浩繁的文学经典遗产,这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不少研究家称其为天才和大师,是不无道理的。大师自有大师的气度和风范,这自然表现在其不同凡响的文学创作上。他的四大名著《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和这本《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可说部部经典。《儿子与情人》被普遍认为是文学史上第一部印证弗洛伊德“恋母情结”学说的“原型”之作。《虹》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屡遭查禁和焚毁,惹出文学和政治风波来,作者本人虽未遭“坑”,却也长时间内遭受监视和搜查,心灵备受煎熬,以至于对他“爱得心头发酸”的祖国终于失望而自我流放,浪迹天涯,最后病死他乡,做了异乡鬼。由此,我们甚至无法断定他是因了文学的孽缘才遭此厄运,还是厄运专门来锻造他的文学魂。
然而,在1985年出版的《现代英国小说史》中,这位旷世奇才的作品仍然被指责为“黄色淫秽”,并把开禁这本书作为“当前西方社会的道德风尚已经堕落到何种地步”的标志。这也难怪,不用说那个年代,即使是当下,许多读者仍然停留在那个人云亦云的阶段,甚至不少知识分子,包括一些十分年轻的大学生,一提起劳伦斯的名字,仍想当然地一言以蔽之曰“黄色作家”。这归根结底是眼光的问题。偏见往往比无知更可怕,此话极是。于是,当我们无法要求大多数非文学专业的人去一部部精读劳伦斯作品而后公正待之时,我们只有对这部家喻户晓的作品做个“眼光”上的评说。艺术的眼光往往需要靠一个人较为全面的发展来培养,需要时间。或许随着时光的推移,随着文明的进程,终于有一天对这本书的争议和赏析都成了一种过时和多余。
当历史把我们毫不留情地置于一个尴尬的叙述语境中时,我们只有毫不尴尬地直面历史。1984年笔者完成了国内第一篇研究劳伦斯的硕士论文时,国内还没有劳伦斯作品的译本(仅有个别短篇小说的译文,劳伦斯只是被当作一般的现代作家介绍给中国读者),这个领域还被认为是禁地,因为他在非学术领域仍被看作“黄色作家”。八十年代后期劳伦斯作品开始大量出版,便有了三五成群突击抢译劳伦斯作品的壮观场面。三十年代的旧译《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重印上市后,黑市竟出现高价抢购的热潮。在这种尴尬的阅读环境中解释劳伦斯的这部最有争议的小说,颇令人生出滑稽感。称之为废墟上生命的童话,是一种久经考量的体认—是理性认识与情感体验交织积淀的结果。我无法不这样认为。
小说伊始,即是一场浩劫之后的一片废墟。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满目疮痍的象征,也是大战后人之精神荒原的写照。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野林子和林中木屋,里面发生了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生命故事,一个复归自然的男人给一个寻找自然的怨妇注入崭新的生命,这怨妇亦焕发出女人之本色,唤起了这个近乎遁世的男人身心遥远地带无限的温情,激发出他身上近乎消失的性爱激情。他们在远离工业文明的地方体验着自然纯朴的爱情,体验着创造的神奇,双双获得了灵与肉的再生。浪漫而美丽,不乏乌托邦色彩,这简直是一部成人的童话。
劳伦斯生前好友理查德·奥尔丁顿曾长期从事劳伦斯作品的编辑和评论工作,他说过,这本书根本算不上一本性小说,因为它其实是“关于性的说教……是一种‘精神恋爱’”。林语堂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指出,劳伦斯的性描写别有一番旨趣:“在于劳伦斯,性交是含蓄一种主义的。”这真是一种林语堂式的“会心之顷”的顿悟。时至今日,研究普遍认为,劳伦斯对性持一种清教徒的观点:“他之所以常常被称作清教徒,就是因为他认为性是生命和精神再生的钥匙,也因为他认为这是极为严肃的事情。”
1960年伦敦刑事法庭审判这本书时,文化学家霍嘉特就特别说这书“讲道德,甚至有清教之嫌”。此言令检察官困惑不解,转而问询文学家福斯特,福斯特抑扬顿挫地回答说:“我认为那个描述是准确的,尽管人们对此的第一反应是觉得自相矛盾。”看似如此的矛盾,造就了劳伦斯这部小说之性宗教的特质。因此,霍嘉特在他那篇具有历史意义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1961年版序言中称这本书是“洁净、严肃的美文”,“如果这样的书我们都试图当成淫秽书来读,那就说明我们才叫肮脏。我们不是在玷污劳伦斯,而是在玷污我们自己”。
查泰莱爵士因伤失去性能力,本值得同情。但他的内心却十分麻木,对工人冷酷无情,对夫人康妮感情冷漠。他认定矿工只是工具,非用鞭子驱使不可。康妮只要能为他生个儿子继承他的事业和爵位就行,至于同谁生育,他倒不在乎,但绝对要求孩子的父亲来自上流社会,以不辱查家门楣。同他在一起,康妮虽生犹死。正因此,当康妮遇上一身质朴但情趣脱俗的猎场看守梅勒斯时,便自然流露出了女性的软弱与柔情,备受失败婚姻折磨和工业文明戕害的梅勒斯立即情动于中,双方情色相生,一发而不可收,演绎了一场性爱激情戏剧。梅勒斯与康妮的丈夫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他是一个根植于自然、富有生命活力的“下等人”。他受过教育,但厌恶了他认为腐朽的文明生活,选择了自我流放,自食其力,寄情山水。劳伦斯对现实的选择令人深思:他选择了森林为背景,选择了一个猎场看守而不是选择他情感上最为依恋的矿工来做故事的男主人公。猎场看守这种职业的人游离于社会,为有钱人看护森林和林中的动物供其狩猎,另一方面还要防止穷人偷猎或砍伐树木。这样的人往往过着孤独的生活。他们是有钱人的下人,是劳动者,但又与广大劳动者不同。在劳伦斯看来,这类脱离了俗尘的阶级利益、一身儒雅同时又充满阳刚气的男人最适合用来附丽他的崇高理想。而从根本上说,矿主和矿工虽然是对立的,但他们又是统一的:双方都受制于金钱、权利和机械,在劳伦斯眼里,他们都是没有健康灵魂的人。
从《恋爱中的女人》开始,劳伦斯的超阶级意识日渐凸显,在今天看来颇具后现代意义:劳伦斯从人类文明进程的悲剧角度出发,超越了现代经济学理论的认知范畴,即资本是靠对劳动力的压榨而达到积累的。事实上,后现代理论认为,资本是靠对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掠夺“转化”而成的,劳动力不过是自然的一部分。劳伦斯注意到劳动力脱离自然后的异化特质,同时注意到劳动力在资本转化过程中主体性的丧失,对工人来说他们经历的是双重异化。而采矿这一行业更是对不可再生的人类资源无情掠夺的最典型范例,在剥夺自然方面双方都是参与者。在与自然的异化过程中,劳资双方成了对立的统一。矿工的罢工运动不过是在工资待遇上与资本家的对立,这并没改变其异化的本质。劳伦斯从而超越了剥削—被剥削阶级对立的意识,揭示的是整个文明进程中资本对人/自然的物化,揭示出对立的双方都是被物化的对象这样一个真理。所以尽管劳伦斯对于自己出生并生长于斯的矿工阶级在情感上万分依恋,称矿工是这世界上唯一令他感动的人,甚至称之为他的“家”,但他在理智上却选择脱离他们。有产者的冷酷无情与无产者的萎靡无奈都是文明异化不可救药的产物。(劳伦斯的有关论述详见其散文《还乡》《诺丁汉矿乡杂记》《我算哪个阶级》等。)
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如日中天之时,劳伦斯凭着其对人/自然的本能关爱,凭着其天赐的艺术敏感,触及了现代文明的种种弊端和疾病症候,其作品在后资本主义时代愈显功力,无怪乎他被称为预言家。如果说写实主义作家们如狄更斯、左拉等写的是社会的人,现代主义作家如普鲁斯特、乔伊斯等写的是人的意识的流动,劳伦斯则在写这些的同时,更加注重人的潜意识、前意识和肉体意识,注重性、性别、阶级、权力、劳动的异化和生态伦理,这些都是后现代主义文化关注的焦点,劳伦斯恰恰在文学中表现了这些,他的作品也因此跨越了写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三个阶段而成为文学的常青树,真是难能可贵之至。一个穷工人的儿子能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除了造化使然,后天的生活经历和精神砥砺亦是关
键—生活在肮脏的工业文明与田园牧歌式的老英国的交界地带,出身于草根,备受磨难,但艺术天分促使他孜孜以求,吸取的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文化。他的创作超越了阶级出身和阶级仇恨,探究的是超然的真理。而他这样游走在各种文化群体之间的边缘作家本身,就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所关注的话语上的天然“差异者”、意义的“颠覆者”和“消解者”。所以说,劳伦斯文学的魅力愈是到后资本主义时代愈是得到彰显。
劳伦斯试图创造一个文明与自然之间的第三者,这就是梅勒斯。在此劳伦斯超越了自身阶级的局限,用道德和艺术的标准衡量人,用“健康”的标准衡量人的肉体和灵魂,选择了梅勒斯这样的人做自己小说的英雄。而森林在劳伦斯眼中则象征着人与自然本真的生命力,象征着超凡脱俗的精神的纯洁。森林中万物的生发繁衍,无不包孕着一个“性”字。劳伦斯选择了森林,选择了森林里纯粹性的交会来张扬人的本真活力,以此表达对文明残酷性的抗争。
劳伦斯真是用心良苦,也真是书生气十足。他创造的简直是成人的童话!他才是“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是的,劳伦斯是
在废墟和瓦砾上激情高歌的诗人,将全部的悲情化作温情,给人以信心。郁达夫在劳伦斯逝世后不久就读了劳伦斯的作品,他英明地指出:劳伦斯是个积极厌世的虚无主义者。此言极是。所谓厌世,自然是面对汹汹人势表现出的超然与逃避;所谓积极,当然是在看破红尘的同时依然顽强地表现出对人类的信心。于是劳伦斯选择了梅勒斯这样孤独隐居但性力强健的男人做他的理念传达者。这样的男人与世界的结合点只有自己最为本真的性了,他只与脱离了一切尘世丑陋的女人之最本真的东西接触,这就是超凡脱俗的性,与鲜花、绿树、鸟禽一起蓬勃自然地在大森林里生发。谁又能说梅勒斯不是一棵伟岸但又柔美的橡树?一个复归自然的文明男人,集强健的性力、隐忍的品质和敏感的心灵于一身,对女人和自然界的鸟兽花表现出似水柔情。中国只有郁达夫才能在劳伦斯刚刚逝世不久就做出一个这样透彻的判断。
一个要摆脱代表死亡与坟场的丈夫的鲜活女人遇上了梅勒斯这样一个卓尔不群回归自然的理想主义男人,在童话般的林中木屋里自然而然地相爱,演绎了一幕幕激情跌宕的生命故事。小说字里行间荡漾着的生命气息,幻化成大战后废墟上人性的希望祥云,富有强烈的艺术冲击力。
这种冲击力在于它童话般的真实性。在这个文本之内,劳伦斯构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故事,用他自己的话说:“任何东西只要是在自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中,它就是真实的。”我想这是一种源于现实而超越现实的艺术真实,应当受到应有的尊重。小说创造的是一种艺术的真实,只有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才能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一部象征小说:小说中每一样事物都具有象征意义,直至最后整个小说本身成了一个巨大的象征。林语堂谓之“含蓄一种主义的”性交,可能指的就是小说的象征性。
这部小说表层的自然主义与深层的象征主义之浑然一体,使其最终成为超自然主义的自然象征主义小说,这应该是解读这部小说的关键词。有西方学者认为,劳伦斯文学脱胎于维多利亚传统,但是对这种传统的反讽式模仿,意在颠覆刻板僵化的传统阅读习俗,洗涤被文明玷污了的字词,还其干净本质。这里指的是“四个字母”的禁词,由此劳伦斯文学超越了传统。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需要非凡的勇气和胆识,将自己置于死地而后生,亦需要高超的技艺与雍容的姿态。劳伦斯受到激烈的攻击,多来自人们对其“矛”的世俗解读;劳伦斯受到追捧,则因为人们对其“攻盾”努力的嘉许。劳伦斯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但他付出了惨烈的代价,当了一回烈士:这本书在欧美被禁三十余年,在其他国家则长达七十余年甚至更久。但他最终还是获得了新生,他唯一要感谢的就是时间,时间可以涤荡一切陈腐、僵化与专制。他的创作终因其对摧残人性的工业文明的抗议、为人性解放的可能性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帮助当代人从虚伪的道德羁绊中得到解脱的“真诚不懈的渴望”吸引了全世界众多读者。了解了这一层意思,我们就把握住了这部小说形而上的内涵,而不至于停留在其表面的性描写上画地为牢,无端訾议。古语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艺术的真实往往是形而上的。从这个意义上去考察这部小说,我们完全有理由称之为“废墟上生命的抒情诗”,算一家之言,聊以代序。
同时,这部小说写作的一些历史和个人背景也是不可忽视的。任何一个作家的创作都是其独特的个性和主观性与时代背景与环境互动的结果。于劳伦斯,这样的互动就更为突出,在此略做交代。1925年,劳伦斯还在美国和墨西哥漫游时,从十六岁开始长期困扰折磨他的气管炎和肺炎终于被确诊为肺结核三期。在没有抗生素的年代,这等于宣判了他的死刑。眼看大限将至,自己还在创作上徘徊,劳伦斯心急如焚。
他是不甘心自己长时间写不出力作的。1920年《恋爱中的女人》出版后并未引起轰动;后来的《迷途女》被认为是为钱而写的平平之作;《亚伦之笛》《袋鼠》《羽蛇》虽然独具匠心,但一时难以获得认可,评论寥寥,且抨击者为多;《林中青年》是与别人的合作,乏善可陈。而他一系列的中短篇小说和游记等也并非他的根本关切。长篇小说的写作,才是他的生命支柱,这来源于他对长篇小说的本能认知。查出肺结核三期后,他在给澳大利亚女作家莫莉·斯金纳的信中说:“我还是想写一部长篇小说:你可以与你所创造和记录下的人物及经验生死交关,它本身就是生命,远胜过人们称之为生命的俗物……”
这一年是他创作上的“休耕年”,他开始潜心于理论探索,写出了一系列小说理论方面的随笔。他的理论探索为他的扛鼎之作找到了关键词,这就是要张扬“生命”。其实劳伦斯在1912年与弗里达私奔到意大利北部的加尔达湖畔时,就已经通过直觉触及了未来十几年后生命最终结束之时一部惊世骇俗的小说的主题了,其理念在游记《意大利的薄暮》中已经初露端倪,他要做的只是等待和寻觅,寻觅将这理念附丽其上的人物和故事,从而将这理念戏剧化。这一等就是十四年,直到医生宣判了他的死刑。
随后他在1925年和1926年最后两趟回故乡,看到英国中部地区煤矿工人的大罢工,看到生命在英国的萎缩与凋残。他终于失望而去,彻底与阴郁冷漠的英格兰告别。他再一次回到他生命所系的意大利,明丽的意大利与阴郁的故乡两相对比,两相冲撞。在那里,他以羸弱的病体考察了意大利中部古代伊特鲁里亚文明的墓葬和完好如初的彩色壁画,伊特鲁里亚人充满血性的性格、自由浪漫的生活方式、对神灵的虔诚膜拜与对死亡的豁达,这些与基督教文明下人的物欲横流和人性的异化产生了鲜明的对比。劳伦斯深深地迷上了罗马人之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意大利人真正的祖先伊特鲁里亚人:“苗条,优雅,文静,有着高贵的裸体、油黑的头发和狭长的脚板。”
意大利的现实和远古都感召着劳伦斯。于是,潜隐心灵深处多年的小说主题终于得到戏剧化,终于附丽于梅勒斯和康妮两个生命的阴阳交流之上。这就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一本生命之书,一首生命的抒情诗。
本译本根据1994年企鹅公司出版的剑桥1993年版的平装本译出,意译了书后绝大部分注解并针对中国读者可能的阅读障碍增加了一些译者注解,这些译注得益于我多年来对劳伦斯的研究,亦得益于我在劳伦斯故乡的生活常识—我愿意把我读书得来的和在英国生活中得来的与本书有关的知识都通过注解来与读者分享,帮助读者贴近作品,这些是原著的注释所不能提供的。译者所撰的注解条目散落于翻译的注解条目之间,但都一一列出,如有错误,文责自明,以免牵连原注。
黑马
1993年1月5日
2004年7—10月改写
2009年3月修订
2017年2月修订

目录

正 文
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一辩
译 后 记

短评

2017年修订的,和劳伦斯文集那版不一样

出乎意料的满意和知足,送的也很快!赶上活动太实惠了。

正版,正规封塑,无破损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书评

我读这本书的经历颇曲折。 首先是先看了2006年的同名电影,风景美、衣服也漂亮,女主和男主对话很少,情绪全靠镜头累积。 接着很无耻地下了饶述一版本的电子书,可惜所有的电子书版本都充满了错别字,一开始还能靠想象力进行自动纠错,坚持到一半就不行了,于是机缘巧合地反复...

一个细节是,大卫·赫伯特·劳伦斯,年少时的贮币盒里空空如也。他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有煤矿工人的孩子一样贫穷,抬眼只能看见莽荡荒原。他的父亲像土地一样贫瘠而血气旺盛,他那做教师的母亲得不时承当丈夫的求欢之请,然后一个接一个生孩子,让家庭越来越贫穷……劳伦斯是...

我一直对爱情故事有抵触情绪。觉得不过就那么点事,说一遍就差不多了,再怎么花样翻新也就是那点陈年旧事。除开这个不说,能让我坚持看完的书不多,能看两遍的书更少。我天生是个怀疑主义者,看书想的事比书上的字多,想来想去发现在这书里怎么也找不到我看它的初衷,慢慢的书...

我实在不明白人民文学出版社非要在封面上加上一句“本书曾在英国和美国遭禁三十余年”,虽是一说明事实的陈述句,但背后总有深意,旁敲侧击,我就不信是他们说者无意,我听着有心。然后,封底上一句“引起轩然大波的是书中一些露骨的性爱描写……”,并注明选自一本名叫《20世...

在人类自我解放的历程中,注定会有无数的里程碑,很不幸,《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即为其一,它给劳伦斯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同时又给这本书带来多舛的命运。即使在今天,又有多少读者会完全将它看成是小说呢?当把它放如现代社会的背景中,我们多少会有些失望:那里面没写什么啊?...

劳伦斯晚年的作品。还没有看之前就知道被定性为小黄书。 查特莱夫人康妮是一个有着强烈生命张力的姑娘。她出身贵族,从小喜爱念书与阅读。读书期间,她与男孩子清谈,也见识过男女之事的美好。只是她匆匆地结了婚,嫁给了查特莱爵士。但爵士在新婚之后匆匆上了战场。回来的时...

我问他是否知道一个叫桃斯的地方,那个地方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圣塔菲市的东北面,距圣塔非100英里,名气不大,交通也不大便利。 我问他是否知道一个叫桃斯的地方,因为他告诉我,今年是他在美国居住的第20个年头。 我怕他听不懂我的话,于是用食指沾了一点杯中的咖啡在白色...

康妮实在是个可爱的女人,我很乐意和她做个朋友,我们至少可以聊聊梅勒斯,那个迷人的猎场看守人。她略带雀斑的脸上必定会泛出羞涩的红晕,这也掩盖不了她对那具曾经历过印度战场的阳刚身躯的迷恋,以及蕴藏在血肉下的款款深情。 尽管性与爱对她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但劳伦斯...

关于文本的孰是孰非 纳博科夫曾经给好小说立下如此标竿: “在我以为,小说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带给我(勉为其难地称之为)审美的福祉,一种不知怎么,不知何地,与存在的另一种状态相联系起来的感觉,艺术(好奇心、柔情、善意和迷狂)是那种状态的准则。” 纳博科夫以此...

(读书人品格之剧透慎入) ————分割线———— ————欢快的分割线———— ————挡住你不要进来的分割线———— ————这样就看不到内容了哟的分割线———— 嗯...我要说的是很严肃的事情。 首先这结局还是出乎我意料的。无论如何,单看书名,怎么也像是...

标签

小说,英国文学,文学,英国,译林出版社,外国文学,历史,书

继续阅读

→→→→→→→→→→→→→→→→→→→→查找获取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